恰克·帕拉尼克的小说《搏击俱乐部》

恰克·帕拉尼克的《搏击俱乐部》小说中的暴力哲学 《搏击俱乐部》恰克·帕拉尼克的小说,出版于1996年。这是恰克·帕拉尼克的第二部小说,1999年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电影的导演是大卫·芬奇,主演是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 (Palahniuk, 1996)。《搏击俱乐部》这部小说的意蕴是让读者看一个人在孤独的情况寻找和别人接触的方式,让我们看会有什么结果。 叙述者因为有了泰勒这个朋友以后找到的慰藉,结果这个朋友让他参与打架为了“感觉到充满活力”、成为硬汉、变更男性化 (Wartenberg, 2011)。作者展示人们不同的解决问题办法和应付寂寞的方式。 虽然叙述者盲目跟从泰勒的命令和搏击俱乐部的规则,但最后他完全消除他的失眠问题,因为他找到失眠的主要原因。作者愿意让读者意识到不管你生活中面临什么样的窘境,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勇敢地面对世界,最后一定会克服任何困难。 小说的主要议题是暴力,因为暴力就是达到变得更男性化目的的方式。两个男主角是叙述者和泰勒一起组织一个俱乐部。这是一个争议点,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把暴力视为证明自己的阳刚之气的方式(Palahniuk, 1996)。此外,查看他们俱乐部的规则可以发现要点是宣传他们的 «暴力哲学»,第二个要点是保密性。 故事围绕着叙述者的问题,作者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寻找能治疗失眠的方式。他参加一些被医生推荐的集会,有一次他在那儿碰到了玛利亚。后来他认识暴力王泰勒,这个人标志着暴力之旅的开始。然后作者让他们的故事变得曲折,他描写泰勒和玛利亚之间的关系,这让叙述者爱吃醋,因为玛利亚"劫持"了泰勒 (Boon, 2003)。可以说,作者情节的展现不一定是按发生时间顺序排列的,而他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让读者做出特定的结论。 作者把泰勒描绘成有威信的人物,我们发现叙述者尽量要仿效他 (Jordan, 2002)。此外,作者给自己的故事添加人性的温情,比如情节中出现浪漫的关系。因此,有些人可能会说人物和故事的情节阐明得不够全面,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部小说的理想的观众是青少年。也可以说这部小说与不愿意有孩子的男人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书目 Boon, K. (2003). Men and Nostalgia For Violence: Culture and Culpability In Chuck Palahniuk’s Fight Club.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11(3), 267-276. Jordan, M. (2002). Marxism, Not Manhood: Accommodation And Impasse In Seamus Heaney’s Beowulf and Chuck Palahniuk’s Fight ...

0 /5 5489

乔治 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小说中反乌托邦的主要概念 “一九八四”是乔治 奥威尔写的一部小说,这本书第一次发布于1949年。这本书中作者展示关于我们的未来可怕的预见,作者想象的未来就是极权主义的世界。据说奥威尔选择的讽刺的对象是前苏联,而且在苏联1988年之前这本书被禁止出版。不过,在他的一篇短文里“我为什么愿意写作”奥威尔强调;“从1936年开始我写的每一句话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示我反对极权主义,而且据我了解支持民主社会主义。(Orwell, 1968). 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是给大家展示民主社会主义对公民权利和个人发展的限制是能导致国家国民崩溃的一条路。这部小说里的男主角叫温斯顿•史密斯,他是在大洋洲国家生活的一个知识分子,在真理部上班,所以他自己本身就是令人信服的证据。 在“一九八四”里奥威尔研究反乌托邦世界的每一方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可怕未来的画面,作者创作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如式新语,思想罪,老大哥和记忆空洞。总体上,奥威尔描写未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历史是完全被目前政府执政党重新写的,政府愿意展示对自己有益的方面并隐藏自己的缺点和对自己有害的信息。所有不利的信息被删除,就像从来不存在一样。这是“没有颜色的”世界,因为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在这儿没有艺术,没有生活乐趣,根本就没有自由。 我们详细看一下反乌托邦的主要概念。 式新语是被 极权政府创造的简化的语言,创造式新语的目的是限制思想自由。这门语言里形成词汇地方式有特点,一个词只有一个意思,确切意义。式新语一共有三个词汇系统:A,B和C。A词汇包括我们平时生活用的词,比如说在工作上,吃饭的时候,种植或者做饭的时候等等。糖,房子,树,狗这类的词仍然存在,用得比较少。任何二义性和多义性被消除。B词汇包括为了与政治有关的目的而创造的词。民主主义,道德,审判,宗教之类的词已不复存在。 C词汇是补充性的,它包括一些技术词汇。只有工人阶级人民,又叫无产者用旧语(现代的英语)。 “思想罪”或者“思想罪行”,“双重思想”是与政党不同的想法,反对政府的想法。“双重思想”是一种辩证法概念的滑稽的模仿。其本质是黑白的。跟很多式新语的词一样“双重思想”有两个互斥的意义。对政党成员来说很难解释到底什么是黑的,什么是白的,政党政策让大家相信的时候更难。意思就是他们会让人相信黑的是白的,反之亦然,解释这么简单的事实的时候会有这类的矛盾。因此,在奥威尔创造的世界里主要的口号是:“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老大哥”是大洋洲国暴政政府的领导,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他是差不多神性的领导,他因为个人崇拜而得意。值得注意的是老大哥可能不存在,但是人们还是盲目地相信他。大洋洲国的每一个公民完全被荧光屏监督。“老大哥在看着你”这句话一直不让人们忘记这件实事。这是宣传系统主要的思想。根据托马斯 品钦,老大哥的原型是斯大林(Pynchon, 2003)。 记忆空洞是一个政党成员推毁一些会造成政治困难的记录和文件的地方。据说放在记忆空洞的文件可能被运到焚化炉,此后这些信息永远消失。 一位有名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现,关于式新语的段落是以过去时写的,而且作者用的是标准的英语。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极权主义制度被推翻(Atwood, 2003)。所以我们不能责怪作者,在小说中被展示的态度并不完全是悲观的。反而,我们应该把它视为警示,让我们知道定极权主义制度的后果。 参考书目 “George Orwell: Why I Write” // The Collected Essays, Journalism and Letters of George Orwell. – 1968. Margaret Atwood: “Orwell and Me”. 《卫报》, 2003年6月16日。 Thomas Pynchon: The Road to 1984. 《卫报》, 2003年5月3日. “1984 Thoughtcrime? Does It Matter that George Orwell Pinched the Plot?”, Paul Owen, ...

0 /5 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