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弗兰岑写的“如何孤独” 散文集中的社会生活和个人尊严的侵蚀
乔纳森·弗兰岑是最能让人感到愉快的小说家,也是伟大的散文作家。早在90年代初他就开始撰写工作,当时写了“第十二七座城市”和“强震动“,但是被大多数批评家承认的书是“纠正”。这是发布于2001年的散文集,晋利策比赛的参加决赛者,而且他得到的奖励中有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些散文反映关于美国人生活争议焦点。作者不支持一些关于美国的偏见,比如说美国陷入幻想中,不在客观现实。他指出本国经验过很多文化上的变化和管治上的变化。
散文集中的散文主题是关于社会生活和个人尊严的侵蚀。一些在写作中提到的话题涉及到性行业,多元文化,还有在第一个城市生活中的盘问。此外,很多其他书里的短文表示作者对某些注意到的问题的不满,比如说芝加哥邮政服务的运作,或者公共空间不足 (Adams, 2002)。在“如何孤独”随笔中作者研究是否能保护人的个性,而且不让人干预与别人文化有关的事儿,作者主动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在现代世界里隐私差不多是不存在的。再很多散文中作者表示对某些情况的失望,不少读者都认为作者尽量脱离与世隔绝的生活(Goodreads.com, 2013)。
在弗兰岑的“如何孤独”中的散文没有虚构的人物。很多人物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而且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到作者的生活。在“我父亲的大脑”这篇散文中弗兰岑描写尽量克服阿兹罕默症的父亲,以这种方式作者提出自己对个性,回忆和家庭价值观的反思。“何苦呢”这篇散文批评社会名流,他认为这些人促进社会的侵蚀,我们逐渐地放弃看书的文化,而且越来越依赖于电视和网络文化。作者悲叹于所谓的小说商品化,而且不知道小说家的未来会不会很光明 (Stewart, 2002)。
乔纳森•弗兰岑在他的作品结合不同的写作方式。比如说,描写父亲克服阿兹罕默症的试图的时候作者使用叙述性的风格,因为这篇散文基于真实的故事。在“纠正”中为了描写与兰伯特家庭有关的秘密他也用叙述性的方式。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证明宽恕和和谐的重要性,所以他用比喻,讽刺,幽默来形容兰伯特家庭经历过的困难。
弗兰岑使用说明性的风格来描写有绝望感的脱离现实的美国人和他们的生活。作者考虑绝望感为什么会出现,而且他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不再遵守作家们 (Adams, 2002)。此外,作者一些与社会和政府有关的问题。批评性的文章真的影响到了政府对权力和人身自由的问题的态度。他的写作帮助观众形成对文学积极的印象。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什么是爱情,平等,宽恕以及文化保护(Frank, 2005)。
小说家成功表达他对侵蚀的态度,他认为侵蚀扩大于社会,环境和政治方面。背信代替了家庭单纯的爱情。我们几乎没有公用的空间,而人的权利经常被破坏。因此,乔纳森•弗兰岑提出新的概念,就是社会生活和个人尊严的侵蚀。
参考书目
- Adams, T. (2002, November 10). The Guardian. Retrieved May 4, 2013, from Guardian.co.ke: 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02/nov/10/biography.features.
- Frank, M. (2005). How to Be an Intellectual in the Age of TV : The Lessons of Gore Vidal.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Goodreads.com. (2013). Retrieved May 4, 2013, from How to be Alone Quotes: http://www.goodreads.com/work/quotes/577-how-to-be-alone-essays.
- Stewart, K. (2002). How to Be Alone. Spring ,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