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0.00 avg. rating (0% score) - 0 votes

作为当代经济巨头,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日渐强大

21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史表明中国促进了全球经济趋势的变化。这些变化具备着以下优势:数以百万计的新消费者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企业家有了新机遇;全球各种商品需求日益增加,涵盖美国的玉米到澳大利亚铁矿石。然而,并非所有的结果是积极正面的。

西方国家的低技术劳工面临中国制造业巨头的严酷竞争。中国工业的发展将导致其与美国、欧洲和日本之间产生日趋激烈的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因素威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新出现的挑战之一便有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存在。全球经济历史中从来没有这种现象。面临着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具备的优势,而且经常是不对称的优势,其他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劣势变得过于明显。

曾有对比研究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不仅超过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还超过了某些大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而且明显优于相邻的两个新工业化经济体如台湾以及韩国,更不用说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Shuxun C., 2001, p.70)。

国际贸易理论能够帮我们评估此般经济增长的原因。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数量最多的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中国有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不可撼动的。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口,所以中国的低技术工人大量盈余,所以中国能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制造低价的产品。实际上,我们能够在其中找到很多事实来印证“绝对优势”理论。业务外包是全球化的结果,而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引擎。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产业都迁往了中国,因为中国劳动力十分廉价。中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其在生产这些产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寻求的不仅仅是竞争性优势,而是绝对优势。中国的贸易战略是赢得几乎所有的行业,尤其是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领域。所有认为这是竞争的核心因素的国家,也都在采取相似的行动。(R.D. Atkinson, 2012)。

国家领导人开始探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便是振兴经济、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此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尽管中国的领导人之间就针对中央调控体制的修正的尺度存在一些分歧,但改革打开了调动个体经济和地方经济自主性的路子,将一些经济职能进行转型,减免原本过于繁杂的行政官僚手续转而因势利导,诉诸市场调节,在经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增强利润导向。这是个渐进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政策变脸,直至90年代我们才发现,一系列改革成果远远超乎1978年改革刚开启之时具有局限性的历史眼光(Young S., 1995, p. 3)。尽管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高效率运作,但中国却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采用中央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

当中国试图扩展其能源产业以满足未来需求的时候,其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其主要的能源是煤炭,但其国内煤炭产量无法满足全国的需求,大部分能源依靠进口,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得不依赖于进口价格浮动,从而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步伐的放缓。(Dorian James P., 2001)。


 

参考书目

  •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Shuxun Chen, Charles Wolf Jr., 2001
  • Robert D. Atkinson Enough is Enough: Confronting Chinese Innovation Mercantilism, 2012,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 Privat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usan Young, 1995
  • Energizing China’s Economy, by Dorian, James P., 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Vol. 16, No. 2,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