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广告和体育节目

除了有些批评将啤酒广告和性联系在一起(以男性为主)以外,还有针对啤酒广告和体育电视节目的非常广泛的批评。研究表明有71%的成年人反对此类广告,他们提倡禁止观众观看大学运动赛事的时候播放啤酒广告。此外,84%的被访者认为与此同时应针对青少年播放有关饮酒危害的公益广告。 各种酒精饮料如啤酒均在媒体广告上花了不少功夫。啤酒生产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大量的销售收入以此获得高额利润。在许多国家备受争议的酒类广告的播出都是受到严格管控的,要么有所限制,要么全面禁止。 来自高校的卫生专家与研究员进行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他们确定了啤酒广告与啤酒的消费量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思想只是批评家的观点,研究还没能确定啤酒广告直接导致啤酒消费量的增长。产品促销、扩大市场份额、展现产品品牌忠诚度等等措施都符合各种酒类生产商的利益。 最普遍的问题是目标行销。啤酒制造商瞄准了特定目标顾客,一般他们针对年轻人 (尤其是年轻男性),劳动力中的主力军,并由此引起了强烈的批评。他们针对年轻的消费群体设计了品牌、酒品的款式、广告、颜色以及标语,努力做到吸引年轻人。遗憾的是,许多执政机构无法恰当地处理这一问题。 酒精饮料生产商利用体育领域来向年轻人推销啤酒,因为年轻人当然是有较高品位并着迷于体育运动消费群体。大多数在体育节目中播出的广告特别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这种广告也会吸引年轻女性,因为广告中展示的是有吸引力的年轻男人,而这些运动型男把饮酒当成基本的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啤酒工业经常赞助知名体育组织,如国际足球联合会 (FIF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NBA)、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 (NFL)。2011年百威淡啤(Bud Light)资助了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并制造了许多叫做“亲爱的足球”的广告。这明显地证明足球节目与啤酒广告有负关系。总而言之,男性经常认为作为体育迷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Nylund 2007)。所以甚至那些在收音机面前舞动着三头六臂忙乎着的男性体育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酒类广告的猎杀对象。 人类创造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娱乐大众并推动全民健康。然而,在目前大众体育文化中,啤酒将运动的本质和意义并列起来(Stainback 1997)。啤酒是能够让人上瘾的物质,它与提高幸福感没多大关系。目前,看足球比赛的时候喝啤酒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或者说大家总是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去喝几杯。啤酒广告加体育赛事形成了对社会上年轻男性危险的框架。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长辈们应该共同来断绝这种危险的传统。   参考书目 Nylund, D. (2007). Beer, babes, and balls: Masculinity and sports talk radio. Alba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Stainback, R. D. (1997). Alcohol and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nner, L. A., & Jackson, S. J. (2009).Sport, beer, and gender: Promo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New ...

0 /5 5371

中国经济

作为当代经济巨头,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日渐强大 21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史表明中国促进了全球经济趋势的变化。这些变化具备着以下优势:数以百万计的新消费者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企业家有了新机遇;全球各种商品需求日益增加,涵盖美国的玉米到澳大利亚铁矿石。然而,并非所有的结果是积极正面的。 西方国家的低技术劳工面临中国制造业巨头的严酷竞争。中国工业的发展将导致其与美国、欧洲和日本之间产生日趋激烈的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因素威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新出现的挑战之一便有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存在。全球经济历史中从来没有这种现象。面临着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具备的优势,而且经常是不对称的优势,其他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劣势变得过于明显。 曾有对比研究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不仅超过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还超过了某些大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而且明显优于相邻的两个新工业化经济体如台湾以及韩国,更不用说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Shuxun C., 2001, p.70)。 国际贸易理论能够帮我们评估此般经济增长的原因。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数量最多的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中国有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不可撼动的。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口,所以中国的低技术工人大量盈余,所以中国能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制造低价的产品。实际上,我们能够在其中找到很多事实来印证“绝对优势”理论。业务外包是全球化的结果,而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引擎。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产业都迁往了中国,因为中国劳动力十分廉价。中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其在生产这些产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寻求的不仅仅是竞争性优势,而是绝对优势。中国的贸易战略是赢得几乎所有的行业,尤其是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领域。所有认为这是竞争的核心因素的国家,也都在采取相似的行动。(R.D. Atkinson, 2012)。 国家领导人开始探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便是振兴经济、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此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尽管中国的领导人之间就针对中央调控体制的修正的尺度存在一些分歧,但改革打开了调动个体经济和地方经济自主性的路子,将一些经济职能进行转型,减免原本过于繁杂的行政官僚手续转而因势利导,诉诸市场调节,在经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增强利润导向。这是个渐进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政策变脸,直至90年代我们才发现,一系列改革成果远远超乎1978年改革刚开启之时具有局限性的历史眼光(Young S., 1995, p. 3)。尽管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高效率运作,但中国却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采用中央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 当中国试图扩展其能源产业以满足未来需求的时候,其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其主要的能源是煤炭,但其国内煤炭产量无法满足全国的需求,大部分能源依靠进口,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得不依赖于进口价格浮动,从而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步伐的放缓。(Dorian James P., 2001)。   参考书目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Shuxun Chen, Charles Wolf Jr., 2001 Robert D. Atkinson Enough is Enough: Confronting Chinese Innovation Mercantilism, 2012,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Privat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usan Young, 1995 Energizing China’s ...

0 /5 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