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媒体在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视、广告、杂志和网络媒体所展示的女神形象,使不少人费尽心思去迎合媒体上呈现的“女神标准”。 本文探讨了广大媒体所展示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生活中女性形象的关系。 本文分析了相关的网络材料,如流行文化杂志和百科全书。此外,访谈成为了我们深入开展研究课题的有效方式。我们所呈现的所有材料都旨在让人们了解大家的偏见跟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别有多么巨大。所得的结果让读者以更实际的视角看待事情,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 大众媒体上每天都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女性。她们有电影明星、时尚模特、电视节目主播。看上去她们都完美无瑕,潮流时尚、有完美的发型、迷人的妆容、优雅的服装,她们总是神采奕奕,且拥有着一大群粉丝。 这些东西塑造了安闲生活与成功的形象,而现实中的普通人无法达到这样的状态。这些形象都是媒体所奋力打造的,普罗大众可能会认为对这些明星来说每一天都是一场海天盛筵。很多人都在模仿视节目真人秀或广告上看到人物形象的着装或者日常举止。可是,大众媒体上塑造的形象是否真的合乎现实生活中平凡女性的个性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求女明星的真实世界,并研究她们个人经历与大众偏见之间是否有差异。为了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留意一下“偏见”这个单词的定义。根据韦氏大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的定义,“偏见” 是“某种符合规定或标准模式现象或行为。尤其是,一群人标准化的心理图像,是种极简化的观点,亦为抱有成见的态度以及非审慎的判断”。于是乎出现了女性的“总体形象”,虽然它们是被极简化了的,但是大家都把这种形象当成了固有的形象。 第一个触动天下女性偏见的就是完美的自然妆容。实际上幕后有一群形象设计师帮助她们塑造完美的形象, 这不仅包括发饰、妆容以及服装,他们还对明星们每个举手投足的动作进行调教: 回头、手和腿的位置和姿势。许多高大上的名模和女演员都有皮肤问题。大多数著名的美女通过整容手术重塑了自己的鼻子和嘴唇。此外,鲜活娇嫩没有皱纹的脸庞也经常是医疗整容手术的杰作。 第二个偏见。如果女人既出名又貌美,那对她来说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事情全部迎刃而解了。而实际上,在真实生活中每次成功都是人们付出加倍努力的结果。竞争十分剧烈、压力非常巨大。很多著名的女性看起来特别成功,她们是所处时代的女神,可其中不少明星因为生活和事业上的压力而精神紧张、沮丧、萎靡,她们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毒品而英年早逝。 第三个偏见。手头的巨额资产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实际上,钱并不一定能使鬼推磨。比如说,金钱不能打理好你与婚姻伴侣、子女、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那些名媛自身也是普通人,她们有同样的感受和情绪。她们经常为私生活的幸福活而伤神。除此之外,某些出名并看似非常有钱的人却经常背了一身的债。 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和广告等媒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完美无缺的。而这些形象却变成了“标准模式”,所以平常女性渴望达到这样的一种“标准”。所以,尽管在追求完美外在形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生理的、情感的或精神方面的困难和障碍,不少女性依然孜孜以求。然而,人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女性。那些个人独有、使人独一无二的特质值得每一个人珍重。没有“固定模式”和成见的“自由范儿”才是完美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书目 Stereotype [Def. 2]. (n.d.). In Merriam Webster Online, 2013年3月11日, 取自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tereotype Mass media (n.d.). 维基百科. 2013年3月11日, 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s_media Anna Nicole Smith (n.d.). 维基百科. 2013年3月11日, 取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Nicole_Smith Grungemaniacox8 . ( 2009年9月21日). ¿What thinks Kurt Cobain of the money and the fame? 2013年3月11日 , 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Cuwt7MlZ44 Celebrities95. (2010年8月6日). CELEBRITIES WITHOUT MAKEUP!, 2013 2013年3月11日, 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Q43tsoE-nAc Lewis, J.J. ...
文章范文
超市
如何去超市的时候只买本来打算买的东西? 购物是美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活动之一。以前所谓“购物”只是去附近的杂货店买东西的过程,而今其已转变为推动美国经济的数以百万美元计的主要产业之一。普通的市场变成了超市。在过去,鱼、水果、乳制品和服装市场都分散在不同地方,所以有的时候顾客为了买一些日常用品都得花上一天的时间。超市的基本理念就把这些独立的实体集中在同一个屋檐下以方便顾客快速便捷地买东西。 美国的超市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连锁商店即为现代超市的祖先。 现代超市与早期的所谓超市还是有一些不同, 光看看里边不同行业门类的服务就很明显。服务行业也早已觊觎超级商店系统 ,他们也在见缝插针地在川流不息的超市人流中赚取钞票(Humphery, 1998)。 研究表明,大量的超市顾客很可能偏离购物转而跑去服务业商店。本研究提到的主要有理发店、针灸店、汽车美容店、餐馆、眼镜店和各种有有意思的服务,甚至还有坐云霄飞车。这一切似乎已成为现代大型购物商场的必要组成部分。 因为有着这些让人分心的事情,大家去超市之前最好写好一张购物清单,这样可以避免过度消费或去参加一些没有用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大大的拖延了我们的时间。所谓的清单就是你需要消费的商品或者服务。写好的清单可以帮助顾客落实需要花费的金额。制定清单也是个理想的制定预算的必要手段,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查看在购物上花了多少钱,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为家庭的未来花销做一些预估。清单的制定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所带来的产品种类变化(Stahlberg & Maila, 2010)。这就是说消费市场的产品的推出或撤回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儿,所以要提前考虑价格公差,同样的产品有的时候会贵一点儿。众所周知,顾客在超市里的时候会突然产生更多的购买欲。这种感觉是就是冲动的快感。这是顾客中常见的现象。为了避免造成钱袋子的尴尬,我们建议大家在出门的时候多带点钱来缓冲半路上可能遇到的购物冲动以免剩下的东西还没买完就没钱了。 为了确保自己逛超市不会浪费太多钱,那就尽量根据自己的预算进行花销吧。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减少意外的费用,这也是所谓预算存在的意义。这是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市场上充斥着顾客不一定需要的产品。一张清单可以根据产品种类分成几个部分,这样也方便我们在超市里进行货品搜索。这种方式也可以减少购物时间、减少计划外的花销。 参考书目 Dean, A. (2008). Shopping on a budget. London: Flame Tree Pub. Humphery, K. (1998). Shelf life: Supermarkets and the changing cultures of consump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Stahlberg, M., &Maila, V. (2010). Shopper marketing: How to increase purchase decisions at the point of sale. London: Kogan ...
家庭观念
古希腊文献中的家庭观念 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家庭”这个概念赋予不同意义。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相依为命。对有的人来说,其意味着有一个可以每天回家的地方,也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就是在这里,我们开始学习说话,学习把握外面世界的情况。家是个人身份的来源。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一般来说家庭意味着归宿也关乎学习。 在古希腊,女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虽然她们没有权利担任政治职务,但女性却承担着管理家庭,保持家庭的和睦的职责。女人被认为是很难左右政治的人,但她们也不能被忽视。人们曾认女性会维持家庭内部应有的秩序。如果她履职失败的话,家庭结构就会崩溃。荷马的奥德赛中的人物佩内洛普的情况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虽然人们一直认为她的丈夫奥德赛在海里死了,但她对丈夫始终忠贞不渝,仍然维持她的家庭。她始终不让无数的追求者动摇她的忠贞。 在古希腊社会中的女人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在那边她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穿针引线等手工活上。她们照顾子女,为丈夫做饭。很少妇女有出去玩儿的机会。贵妇们成群的奴隶陪伴,而贫困的妇女陪丈夫工作、而且得做其他家务。 在古希腊家庭成员会主动互相保护、保卫家人的安全。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这个剧本中,爷爷救了他的孙女,让她摆脱了神的惩罚。她的丈夫伊阿宋离开美狄亚后,她杀死了自己的子女。这样的罪行足以让神惩罚她,但赫利俄斯拯救了她。她的获救是因为她的家庭关系。美狄亚说:"您为什么要摇动,要推开那双扇门,想要寻找这些死者和我这凶手?快不要这样破费功夫!如果您是来找我的,那您就快说您想要什么!您的手可不能挨近我,因为我的祖父赫利俄斯送了我这辆龙车,好让我逃避敌人的毒手。"(Medea 公元前431年 )。 索福克勒斯的剧本“安提戈涅”中,女主人公安提戈涅为了能够给哥哥一个体面的安葬仪式,愿意牺牲自己。虽然根据国王的命令他不会有安葬仪式, 她决心为哥哥捐命。她对国王说她宁愿死也要把亲爱的哥哥安葬。 古希腊文学著作能够证明,在古希腊人们都重视维持家庭的结构和感情联系。家庭的和谐完全取决于女性的主导。如果女性未能履行她的职责,家庭结构就会崩溃。 参考书目 Sophocles. (441 公元前). 安提戈涅 Euripides. (431 公元前). 美狄亚 Homer. (800 公元前). 奥德塞 H.A. Guerber. (2001). 希腊人的事迹 ...
肯尼亚酒瘾问题
与过去较为普遍看法不太一样的是,酗酒或酒精成瘾其实是一种疾病,症状包括渴望喝醉的感觉、丧失控制力、 生理上瘾。在肯尼亚社会中酒精经常被滥用,尤其是年轻人。肯尼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此问题表示担忧并提出关于降低该国全社会酒精消费的计划。这些举措的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Mututho法案,这一项法案于2010年11月生效,本法律旨在控制国民饮酒。 这个问题有一些主要的成因,其中一个是贫困。虽然肯尼亚最近经历着巨大的经济变革,可该国仍然是全球30个最贫穷国家之一。肯尼亚人会把巨额资金花在买酒上。 研究显示,有时该国国民的人均酒精消费会超过人均月薪。此外,肯尼亚人民受到廉价酒和非法酿造的影响,该国国民酒精成瘾水平的升高,关键成因也在于低廉的酒以及酒精的质量。比如说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买不起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这也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为了逃避压力,有些家长会把所有的钱都花掉去酗酒。 这种情况下,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在肯尼亚酒类广告极为普遍,社会却普遍对酒类带来的影响比较麻木。此外,肯尼亚的流行歌曲和电影也对该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Keroro是一首有名的当地歌曲,其主题便是赞成喝酒。 酒精的过度消费也会严重损坏亲子关系。事实证明,大多数肯尼亚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没有良好的沟通,其主要原因是父母 (多数为非洲裔)仍然守着过时的传统和观念,而年轻人却被西化,所以对父母的观念不太感冒。这也导致年轻人常开展秘密的聚会进行过度饮酒。其他原因也包括触手可及的酒类和同伴之间的竞争压力。 酗酒的后果非常可怕,酗酒是肯尼亚这个国家病毒性疾病----艾滋病的主要帮凶之一。高犯罪率也是酗酒带来的后果之一,这与贫困率的升高有关系。将收入浪费酒钱上的人数增加了。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们经常行窃或犯下其他有关罪行,甚至有的时候这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犯罪。酒瘾及其后果不光影响到普通人,甚至波及肯尼亚当地的警察。 有的时候家庭破裂的也是酒精的过度消费引起的。在平常的家庭中,上瘾的人恐吓家人,或是酒后采取一些攻击行为都屡见不鲜。 过度饮酒也直导致健康问题持续攀升,因为酒精也是一种毒品,上瘾后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说酒鬼会遭受肝硬化。这个问题也造成了经济产出减少,因为相当多的劳动人口由于酗酒导致健康恶化,使得生产能力受到重挫。其他问题还包括车祸的增加、工业事故比率的升高、治安问题以及腐败。 在我看来,通过肯尼亚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对酗酒以及酒类销售进行严格管控,可以将酗酒的个案降低到一定的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各大媒体对酒类广告的敏感性以降低酒的社会经济影响力。 参考书目 Area254.com (2011). Alcoholism in Kenya;Chilling Discoveries. Kenyaeducationguide.com (2010). Effects of Alcoholism. Kenya Education Guide. Drinking Culture and Alcohol Management in Kenya: An Ethical Perspective Mathenge Githui, D. (2011). 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
过度使用手机的后果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常生活。手机是20世纪最成功的发明之一,它已经成为方便的通讯工具。现代的移动电话有很多功能,它们可以替代一些设备,比如说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和电子记事本。大部分手机还提供上网服务,有发短信的功能。根据联合国电信机构,世界上有近60亿手机用户,其中每100人有86台手机。这并不怎么稀奇,因为现代人们需要把手机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作还是私人生活。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多高,而且不知道过度使用手机会有什么后果。 无度使用手机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根据现代研究显示,最具威胁性的问题是手机与癌症之间的联系。虽然这个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争议,但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会威胁健康。据悉,每天几个小时使用手机的人50%更可能会有脑癌。其原因在于手机产生的无线电波。据计算,每分钟人的大脑接收约220电磁脉冲,这些电磁脉冲不一定是有害的,但在其持续影响下,肯定会危害大脑。最新研究显示,可能出现的脑癌类型有两种: 脑胶质瘤和听神经瘤。除了癌症风险以外,手机还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 手机会引起头痛、注意力下、脾气暴躁、睡眠障碍和忧郁症,最可能受到影响的人是青少年。无线电波不是这种症状唯一的原因。令人沮丧的现实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到缺乏人际交往,所以他们尝试着弥补这一缺陷,但移动电话通信不能足够替代个人交往。青少年期是一个问题较多的阶段,处在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特别脆弱。在过度使用手机情况下,很容易沉迷于手机。现实世界会让人觉得苍白、无聊,尤其是如果把日常生活相比于长时间的在线聊天和数百的短信。这些方面会导致心理问题,比如说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人们开始觉得不安。 此外, 还有一些必须提到的因素。对孕妇和肚子里的孩子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医生强烈建议减少手机使用。一些研究显示,手机使用会影响到男性生殖系统,所以男人不应该把手机携带在裤子口袋里。 大多数研究表现,发短信和玩游戏对视力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电子游戏的其他潜在危害还不仅仅是大家平日所熟知的,它们有的时候是孩子们产生烦躁情绪、攻击性的原因,对孩子和青少年来说尤为突出。 当今世界是新技术和发明的世界,有不少设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手机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使用却危害严重。为了减少其有害影响,每个人都应切记,手机是朋友,而不是主人,绝不要过度使用手机。 参考书目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Effects of using mobile phones too much4 (n.d.). Cell Phones and Cancer Risk. Retrieved from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factsheet/Risk/cellphon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Effects of using mobile phones too much4 (n.d.). Cell Phones and Cancer Risk. 取自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factsheet/Risk/cellphone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11). The world in 2011. ICT Facts and Figures. Retrieved ...
汽车的使用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20世纪第一辆汽车的发明和生产可以说是让世界彻底改头换面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第一辆现代的美国汽车是被亨利·福特发明的并出售的(Cross & Szostak, 2005)。我们把汽车基本上用于人员、动物或货物的运输。本文将批判性的研究汽车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探讨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汽车对美国社会造成的首要重大的影响就是运输系统的改善。汽车发明之前,交通曾经是一个大问题,对人们来说进行长途旅行很不容易(Cross & Szostak, 2005)。人类曾经依赖马匹进行长途跋涉。可马并不是可靠地交通工具,因为它们非常容易在旅程结束前就疲惫不堪了。从纽约前往华盛顿有的时候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但随着汽车的发明,时间缩短了。一个在纽约上学的学生开车去华盛顿看父母,能在7个小时之内跑一个来回。这意味着,如果该学生在旅途中不需要停下来的话,他只需要花3个小时到华盛顿,1个小时呆在父母家里,然后再花3个小时的时间回到纽约。 此外,汽车改善了美国的经济。据伯格尔称(2001),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值决定国家的GDP水平。在现代美国社会,各处采用汽车运送各种商品。交易者可以开车在很短的时间内穿越全国大部分地区从而找到消费市场。此外,由于汽车的发明,新增了很多就业机会,比如说道路建设、汽车修理工、专业驾驶员等等。 另外,汽车总体上提高了美国的社会生活水平。一个人可以随时去很远的地方看朋友,人们之间的距离明显地缩小了。来自新奥尔良的几个年轻人可以开车去亚利桑那看现场足球比赛,为他们的队伍欢呼喝采。汽车还提高了美国的教育和卫生部门的水平(Berger, 2001)。在事故现场受害的人会被医务人员从死神手里救出来。 虽然汽车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但这个发明也有负面影响。很多美国人特别依赖汽车,甚至他们不再会走路或骑自行车 (Berger, 2001)。此外,汽车助长了犯罪行为。盗贼和恐怖分子经常飙车犯罪。一个杀人犯可以开车尾随目标,然后等到没有人的地方发起攻击。汽车也会促进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说夫妻之间的不忠,有妇之夫或者有夫之妇能开车去很远的地方跟情人私会,又轻而易举的不露声色的回到原配身边。。 汽车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汽车改善了美国人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方面。汽车我们减少了旅行时间和费用。生意人能够更快进行交易。虽然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但汽车也助长懒惰、犯罪活动和不道德的行为。 参考书目 Berger, M. (2001). The Automobile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A Reference Guide. NJ: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Cross, G. & Szostak, R. (2005). Technology and American Society: A History. NJ: Prentice Hall. ...
足球粉丝
摘要 我们真无法想象没有足球迷的足球比赛。足球迷像足球员一样让这种运动更加活跃、壮观、有趣。不同的足球狂热分子类型有不同行为表现以及投入程度。 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对足球迷进行分类并将每个组别标明主要特色。为了对主题进行更深刻的剖析本文分析了相关的网络资源,如百科全书、报纸、杂志、社交网络以及视频资料。所有获得的信息旨在描写足球迷的类型和他们行为的模型。 足球迷 – 分类 在日常生活中,足球迷也是工人、白领阶级、商务人士、学生、别人的兄弟姐妹或父母。但是在赛事的影响下,他们变成另一类人 – 粉丝或足球迷。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为自己支持的球队表现出极度热情,还有的则会制造暴乱、用武器表达极端情绪和攻击性。这些人的处事态度、行为和心理素质不尽相同。 足球迷的主要类型有: 电视球迷。电视迷是足球迷当中最大的一个分支。这些球迷通过电视观看足球赛事。 普通球迷。他们一般都是喜欢去看足球赛的成年人,他们支持喜欢的球队并讨论相关话题。一般来说,他们比较成熟,不会随便发脾气。他们不吵闹,发狂,不郁闷。他们满足于自己的这种休闲时间,对他们来说看足球就是一种良好的放松形式,是一种从日常工作中得到解脱的机会。 铁杆球迷。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会争取去看每一场比赛包括客场比赛。他们有自己的规则、传统和行为准则。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球队。他们经常闹腾,在自己的脸上或其他身体部位上画上队标、国旗或其他与球队有关的标志。他们经常嘲笑对手球队以削弱对手的斗志。 伙伴。 他们是伪球迷,本质上他们不是真正的足球迷。这种“球迷”大部分是铁杆球迷的女友或妻子。 统计学家或学术球迷。这些球迷看比赛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冰冷的数字。他们随时可以给你讲与足球有关的统计数据,而且深入了解足球。 过度热心的球迷或足球流氓。他们的行为是难以控制的,破坏性的。他们的行为经常基于球队之间竞争和对抗。流氓行为会包括侮辱性的嘶吼、聚众斗殴和巨大的骚乱 (甚至使用武器)。事实上,他们主要的目的是攻击对手球队的支持者。有些足球流氓推翻汽车、打破玻璃窗并治制造混乱。 球迷是足球比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场比赛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情感支持和良性的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对足球的狂热变成一种瘾,粉丝看重的不是足球本身。我们应该把足球看成单纯的比赛,它有自己的魅力、娱乐性和哲学性,足球赛事不可以成为斗气的赌场。 参考书目 Association Football Culture (n.d.).. 维基百科 2013年3月21日, 取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sociation_football_culture Rudd, S. (2010). What Type of Football Supporter Are You? 2013年3月21日, 取自 http://www.footballfancast.com/football-blogs/what-type-of-football-supporter-are-you Goal. ( 2012年6月10日). Football Fans Hit Euro 2012 Fanzones in Poland and Ukraine. 2013年3月21日, 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2QGDMiwWc4Q Meaning To Life. ( 2010年6月18日). Brazil: Painted Football Fans. 2013年3月21日, 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aWanZ8pgyc FootballUltras. ( 2012年12月9日). ...
书籍与名著
学者们通常有若干种办法对书籍进行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书籍的图书馆代码进行分类。除了这种机械性分类以外,多数书评人会把书籍分为书籍与名著。 我们讲的名著通常指的是为西方文化、西方文学的大背景奠基的书。人们非常珍视这些书,因为这些书籍的内容能够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础。正如作家莫蒂默·阿德勒所说,这些书籍对当今时代的许多问题有着非凡时代意义。这些书中常常蕴含着帮人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奥秘。名著能帮助人们理解一切客观存在并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些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我们可以反反复复品味这些伟大的名著,大有裨益。这些书中的大创意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对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会具有非同寻常意义。不论你身处哪个时代,这些名著总能为人们提供洞见与智慧。 在莫提默·艾德勒的著作 《大思潮:西方大观念》 中,作者对有些书籍何以能成为名著做出了详尽的诠释: “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基于作者的国籍、宗教、政治主张、研究领域、作者的种族或性别。我们甄选出伟大的名著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并非在进行所谓的 “平权行动”。我们对这些书籍的分类原则基于它们与102个大创意的关联程度,一本书获选的话应该至少具有其中25个。很多书达到甚至超过了这102个大创意中的75个。它们与有的书籍形成明显对比,那些书仅有4-10个大创意。分析完这些名著后,我们制定了推荐阅读列表 (参《西方大观念》中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部分)。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女性作家、黑人作家和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而第二版中上述的名著却没有包括进去。” 与名著不同,读者不会产生想去把普通的书籍重读一遍的冲动。普通书籍的作者不会与名著的作者一样去尖锐地表达思想。当然普通书籍不能像伟大名著一样提升人的良知与觉悟或使人不由自主地提高自己的境界。普通的书籍能讲故事,但缺乏内涵,所以难以影响读者、让他主动尝试去改变自己。 伟大名著受人喜爱且历久弥新,因为这些书有其内在的价值,能够让人完善自身。普通书籍注重的是娱乐,所以这些书的作者扮演不了这种角色。 参考书目 Adler, M.J., Fadiman, C., & Goetz, P.W. (1990). “Great book of the Western world” (2nd ed.).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dler, M. J. (19551952). “The Great ideas: A Syntopicon of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tannica. Adler, M. J. (1992). “A ...
各式各样的影迷
我们说的影迷就指的是常看电影的人。为了更好地了解影迷,我们把影迷们喜欢的电影种类分为几个类别,主要有包括: 剧情片、动作片、惊悚片、史诗片、恐怖片、犯罪片、音乐片 (Naficy, 2011)。我们也可以电影爱好者观看的电影来对影迷进行一定的分类,当然肯定也会有一些人喜欢看多个种类的电影。不过,某些电影种类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说犯罪片和动作片。 此外,我们可以根据影迷在观影的时候的特有表现对他们进行分类(Manchel, 1990)。他们的行为有的时候会很讨厌、很令人反感,这样他们常常会打扰那些集中精力品味电影细节的观众。其中,第一类便是喜欢傻笑的人,有的电影情节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可以笑的,但这种人总是会犯二。比如说,电影中的人走路,这也会引发他们放声大笑。不管是在家还是在电影院,这种影迷会势必都会打扰身边看电影的人。这种类型的影迷有时会不断地道歉,但是道歉完毕没几分钟又开始傻笑,甚是让人无语(Marich, 2009)。 另外,还有一种废话连篇的影迷。这些人来看电影,但总是对与电影无关的问题一顿海侃。他们可以扯学校的事儿、工作、最近发生的事情等等,全然不顾周围观众的感受。 另一种影迷是知识里手。他们声称知晓有关该电影的所有鸡毛蒜皮的细节。他们经常自多地说出电影中的情节,不厌其烦的讲接下来的情节,甚至让人感觉自己会比演员表现得更好(Percy, 1998)。他们实在是太喜欢作剧情预告员了。 下一种是对片子“一片木然”的观众。这种观众的举止就让人觉得他们什么都看不懂。他们会不断地问一些问题,比如说“他要去哪里?” “发生了什么事?” “谁让他去那边?”。最后他们破坏了别人的观影情趣,因为身边的人不得已一直需要回答他的问题,无法专心看电影(Percy, 2004)。 观众中还有另一种奇葩。这种类型的人看电影的时候也沉迷于自己的手机。他们总是不是发短信就是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他们会偶尔看屏幕,但长时间玩儿游戏、发短信或浏览互联网。因此,有的人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这些影迷如此的不分主次。 接下来,我们还有另一种观众,他们的特点也集中体现在个人作风上,他们的举止就让人觉得他们好像瘫在自己的家一样。看着他们的样子旁人会感到错愕,比如说这些人在电影院的座椅上把鞋子给脱了露出臭脚丫子熏人,若无其事还大声讲话(Percy, 2011)。他们特别会让人分心,你想要专心看电影简直不可能了,他们似乎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恶行。 真正想好好品味电影的观众去电影院或者在家看电影之前总是要提前收拾收拾自己并做好一些准备。可以说能从电影中吸取教训的人也是良好的影迷。 参考书目 Percy, W. (2011). The Moviegoer. New York: 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 Percy, W. (2004). The Moviegoer. London: Methuen. Manchel, F. (1990). Film Study: An Analytical Bibliography. Rutherford: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Marich, R. (2009). Marketing to Moviegoers: A Handbook of Strategies and Tactics.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Percy, ...
职场上的职权划分
职场上几种职权的划分 等级链 以前我从来没注意到在办公室里有不同的指令层级,但最近做研究的时候我去了某公司的办公室。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遇到了不同的办公室人员。我跟他们聊天,向他们提了一些问题。本来这不是我的目的,但我发现办公室里的这些人明显分为不同的层级。这方面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为了了解这个办公室的动态,我研究了他们的职权指令层级。 首先我发现了下属员工向主管汇报工作的方式,每个人员对公司的成就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亨利·法约尔的等级制度原则在默默的发挥作用,所以公司内部有了不同阶级。每一个公司或企业有不同数量的阶级。在这个办公室里,他们有4个层级。出版者属于阶层最顶级,接下来有总编辑、执行主编和一群小编。 该团队的老大自然是出版者,他/她是办公室里职位最高的人,负责管理公司。无论公司的规模多大,他负责决策的制定,以确保公司平稳运转。他需要负责筛选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吸引大量观众的注意,选择适销对路的内容。出版者管理公司的收支,在招聘新人员的时候,他有最终的发言权。此外,他负责处理客户投诉并肩负一切法律责任。他不仅负责管理员工工资还有权解雇职员。他的下一个层级是总编辑,她向出版者进行汇报、对出版者负责。她是公司的首席编辑,她负责审查批准公司所要发布的内容。她编制预算和监督公司日常的经营,这也是她分内的工作。参加社交活动或商务洽谈的时候,她全权负责推介公司的出版物。虽然具体的编辑工作不是她的直接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她也会做些相似的工作。她收到资料的时候,编辑工作应已完成,但批准内容之前,她必须重审全部内容,因为她要为此担责任。指挥链中的下一个层级是执行编辑。我发现同事们给他取了个绰号 “地炮”。我推断出了同事们叫他“地炮”的原因,因为他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每一天都在公司地板上走来走去、监督部门的工作。有的时候他写作专栏或者社论。此外,他从事内容编辑,修改小编们发给他的资料。执行编辑作为一个监管,他得确保小编们是否工作卖力。在社区会议上,如果主编缺席, 执行编辑会代表主编。最后,办公室里有几位撰稿人----被我们称为“小编”的人,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任务。他们根据现在进行的任务被分为若干小组。比如,我遇到了学术组以及特殊利益组。我过来的时候,他们收到研究课题并要开始写作内容,做完后他们该把所写的文章发给执行编辑。此外,他们也带新手。 经过这次体验之后。可以说我学习了解到了很多知识,但现在我脑子里也冒出了更多的问题。不管是去访问公司、工厂还是商场,我对这些机构的等级制度特别感兴趣。 参考书目 Article writing: types of article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for each Bestcustomwriting.com (2012). Article writing: types of article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for each. [online] 取自: http://www.bestcustomwriting.com/blog/writing-in-general/article-writing-types-of-articles-writing-techniques What Editors Do Rogers, T. (n.d.). What Editors Do. [online] 取自: http://journalism.about.com/od/careersinjournalism/ss/editstructure.htm ...
电台司令 (Radiohead) 专辑
“电台司令”是1985年组建于英国的摇滚乐队。其一共有五名成员,其中每个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汤姆约克是电台司令主唱,他也演奏吉他和钢琴,是乐队主要歌曲创作者。强尼․格林伍德是主吉他手,此外他不仅会弹奏电子琴,而且还会编曲。科林·格林伍德是贝斯手。埃德·奥布赖恩是乐队的吉他手和词曲作者,此外他提供伴唱。菲尔‧塞尔韦打爵士鼓和其他打击乐器。 不久前,成功的专辑唱片使摇滚乐队受到无数粉丝的欢迎并得到广泛的认可(James, 2012)。电台司令于1992推出他们的首张单曲《Creep》。这首歌《Creep》经典歌曲,但几个月之后乐队发行了首张专辑《帕布鲁宝贝》(Pablo Honey)。他们的首张专辑在全世界各地成为热门专辑。发行第二专辑后,电台司令越来越受欢迎,《The Bends》这首歌在英国音乐排行榜上高居榜首。他们的第三张专辑《OK Computer》受到了高度赞扬,成为了1990年的突破性记录。 这个乐队的发展可以说是成功的(Joseph, 2005)。如果对比《鹊贼篇》(Hail to the Thief)和《彩虹》(In Rainbows)这两张专辑,这是显而易见的。《鹊贼篇》(Hail to the Thief)发行于2003年,这是乐队的第六张专辑,专辑的制片人奈杰尔‧古德里奇。《鹊贼篇》 标志着电台司令与乐风唱片公司之间合同的末尾。本专辑的歌曲中强调的是更多吉他摇滚,但也有原来的电子音乐元素。电台司令的歌手们说他们的歌曲表达了“失望、烦恼和无助感,而且表示人与人之间巨大的隔阂”。这次发布后,在美国销售量达到了100多万。虽然这张专辑一炮打响,评论家却很少推荐它,他们对这张专辑的看法各不相同,难以统一。 《彩虹》(In Rainbows)是电台司令的第七张专辑。这张专辑的销量超过了前两张专辑的销量。《彩虹》自2005年至2007年年间被录制了很长时间。其成功的原因可能在于录制过程的长度。由于完美的词曲创作《彩虹》与乐队的实验音乐融合在一起。最初电台司令《彩虹》作为一个仅下载专辑版本和自由付费专辑,就是他们采取的付费方式更加自由。 与以前批评家的评论不同,这次批评家的接受和评论使电台司令更出名。 电台司令继续获得名誉,他们产生越来越多的专辑,比如说最近发布的是《肢解树王》 (The King of Limbs)。他们对技术革新非常熟悉,这帮他们准备质量更好的专辑,帮他们获得更多的认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摇滚乐队。 参考书目 Hail to the Thief. (2003). S.l.: EMI. In Rainbows. (2008). S.l.: TBD Records. Tate, J. (2005). The Music and Art of Radiohead.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Ashgate. Doheny, J. (2012). Radiohead (Updated Ed.). London: Carlton. ...
福尔摩斯与华生
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华生医生和福尔摩斯,华生是医疗外科医生,他在诺森伯兰郡的明火枪团第五团里服务。福尔摩斯是职业私家侦探,他善于解决刑事案件,可以说他真有上天入地的能力。很久之后,华生医生经历过第二次英国 – 阿富汗战争,华生被受伤了,其后他回到了伦敦。从那开始,华生给福尔摩斯助一臂之力,帮福尔摩斯解决刑事案件(Greenwood, 2011)。 这两个人物是和谐的工作搭档,但其实他们很不一样。事实上,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然而,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小共同点让他们互相理解。比如说,福尔摩斯有杰出的观察能力,而华生善于根据周遭情况抓住细节分析案情。 他们俩属于维多利亚时代。这两位先生的枪法都非常不赖。他们俩都对女人都很和善,善于在女人当中周旋。然而,在故事集的后话中福尔摩斯改变自己对女性的评价,他指出女人不够冷静,有时不会清醒地思考(Waal, 1974)。 他们俩都是生动的角色,在故事中形象迥异,但却各尽其才,所以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他们能够解决问题。华生知道自己和福尔摩斯的优势是什么。比如,他说: 福尔摩斯是有节制的人…变得和他一样…伙伴… 我是他会信赖的人…我常常能给他醒醒脑,我砥砺他… 如果在工作中他因为我的“技术性迟缓”而感到耽误工夫,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我却客观的促进了他直觉和敏锐。这就是我能为搭档所能尽到的绵薄之力。 虽然华生说自己对福尔摩斯的工作做出的贡献很小,但其实他很有能力,而且很勇敢。事实上,他能够使用福尔摩斯教他的方式来独自侦査一些案件(Greenwood, 2011)。例如,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故事中,华生解决他们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谜题。因此,福尔摩斯热烈表扬华生表现的热忱和发挥的智慧。然而,由于华生没有跟福尔摩斯一样的能力,华生医生不能专注于基本要点和主要细节(阿瑟·柯南·道尔把福尔摩斯的才能视为超自然的能力) ,所以华生只能解决当中一些案件。福尔摩斯评论说“正是如此…你是在看,而不是在观察”。在《孤身骑车人》故事中,华生要帮助调查案件,但最后遭受失败。这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想像力的方式。比如说,他去找居住在一个特定国家的地产代理人为了得知与案件相关的信息。 根据福尔摩斯的方式,他首先应该去市内听当地人的闲话。道尔还指出,华生不是一个地道的侦探,因为他太诚实。在《恐惧之谷》故事中,福尔摩斯认为华生有一种特色叫“冷幽默”,其实他很坦率,而福尔摩斯被认为是狡猾、不坦率的人(Doyle & Doyle, 1930)。虽然他无法掌握福尔摩斯的演绎方法,但他是一位聪慧敏达的人,他能跟上福尔摩斯的思路。在《诺伍德的建筑师》故事中,夏洛克·福尔摩斯认为赫克托·麦克法兰是一位初级律师、未婚男子、哮喘病人和共济会成员。华生也提出评论“因为我熟悉我朋友的方法,对我来说跟上他的演绎方法不难,可以看到邋遢的服装、一叠法律文件、挂在表链上的装饰物,可以发现他对这小东西的态度”。在《魔鬼脚历险记》、《孤身骑车人》、《住院的病人》故事中也有相似的情况。 华生是个少妇杀手,道尔评论道:“在故事《四个人的签名》中,华生泡妞的足迹遍布世界三大洲的许多个国家”。作者继续写道他结过很多次婚。 应该指出,虽然华生医生和福尔摩斯有差别,但他们和睦相处了,是极好的伙伴。他们有一些共同点,而且能够了解彼此的想法,所以他们继续做搭档。 参考书目 Doyle, A. C., & Doyle, A. C. (1930). A Study in Scarlet; The Valley of Fear.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Doran. Greenwood, E. (2011). Stewart Sinclair, Private Eye. Bloomington, IN: AuthorHouse. Waal, R. B. (1974). The World Bibliography of Sherlock Holmes and Dr. Watson: ...
航空事故
人为因素对航空事故隐患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商用客机发生事故的主要的因素。这主要与航务操作和人为失误有关系,这些已成为航班管理和空中交通管理的主要威胁。“人为因素” 该术语的重要性也日益上升,因为航空业的专家研究发现大部分事故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以前人们以为飞机失事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故障,而现今的发现应该取缔过去的看法。处理人为因素问题极为重要,因为这样可以规避商用航空事业的风险和事故。有些人为因素包括监督管理的疏忽、操作不当、组织规程影响等等。操作不当指的是无意的行为以及违法的行为 (故意无视法规),这种行为会导致航空事故的发生。(Michael, 2001) 上述因素包括: 缺乏知识 飞机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航空器机师需要通过正当的培训,正确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航空企业应保证他们的人员严守职业准则。知识的缺乏会导致机师误判情况,或做出不安全的决定,最终导致航空事故 (Sallus & Allard, 2010)。此外,员工应该不断增强并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与挑战。 分心 指的是任何转移注意力、扰乱例行工作任务的事物。为了减少失误和遗漏,航空器机师最好先完成一个任务,然后再应对其他动作。 疲劳 这种自然的心理反应源自超长时间的工作或者精神压力。其结果便是精神集中的水平降低、记忆力减弱和决策能力降低。为谨慎起见,工作人员绝不可低估自己的疲劳程度,也不可高估自己的应变能力,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危险的后果。疲劳问题不仅影响缺少经验的飞行员,也影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同样,研究人员指出,因为疲劳而导致的判断力降低是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 缺乏适当沟通 这是导致航空事故的关键因素。沟通指的是传输和接收信息。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信息传递不清楚会导致致命事故的发生(Isaac & Reutenberg, 2001)。同样,在航空业中,信息的凭空假设都应避免,因为其能导致错误的指令和动作,从而导致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自满情绪 自满情绪使飞行员忘记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自满情绪的主要源自日常例行动作,这些你行动做早已成为一种安全的、很容易的任务。另外,由此带来的放松感,因此飞行员会忽视确保飞行过程的安全重要的信号。另一种情况是飞行员受到了压力太大,这会影响到工作效率,造成自满感或无聊感。此外,具体来说,如果人员因为知道有定期的飞机检查,所以认为一切都没问题,这是一种会导致危险的自满感。因此,飞行员应该增强他们居安思危的职业本能以及超强的安全意识。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确保航空业的安全和效率的方式,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和技术,学会处理人为因素的问题 (Anca, 2012)。人员和技术是航空事故关键的因素。事实上,飞行员和该领域中的工程师应该努力争当知识渊博、灵活、坚定、高效率的人员,关键的是学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另外,航空企业应该确保人为因素处理部门和其他专家能够处理紧急情况。 参考书目 Anca, J. M. (2012). Multimodal Safety Management and Human Factors. New York: Ashgate Publishing. Isaac, A. R., & Reutenberg, B. (2001). Air Traffic Control. New York: Ashgate. Michael, H. M. (2001). Aviation Safety. Washngton: VSP. Sallas, E., & Allard, T. (2010). ...
肯德基广告宣传活动
肯德基炸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在各个国家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肯德基是来自美国路易斯维尔的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创始人是哈莱德·桑德斯,他是一名于1952年退役的老军官。1997年脱离百事公司后,肯德基成为了一家独立的公司。核心服务是提供鸡肉,鸡肉产品以及额外的快餐食品。然而,公司的重点是把煎炸鸡肉提供给顾客(Davis 2010)。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最后成为跨国公司。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肯德基都很常见,销售的产品包括猪肉产品和汉堡包。 肯德基的使命是是要把肯德基建成世界最成功的快餐违锁企业、把美味快餐提供给每个家庭。炸鸡是通过高压进行干燥的,然后才可以做原味鸡(Soba & Aydin 2011)。三明治种类包括平常的鸡肉三明治和双层三明治。公司的成功的最显耀的因素就是提供给顾客优秀的服务。尽管桑德斯去世了,但他的公司仍然特别成功。该公司矢志不渝地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所以肯德基成了公认的成功融入社会的企业,而不是一家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公司。这是因为肯德基提供美味又实惠的快餐。 肯德基成为跨国企业,这是来之不易的的成功。肯德基的成功基本上基于市场营销和广告策略。肯德基大力投资于营销和广告宣传活动(Davis 2010)。最有效的广告是最初的广告,那次桑德斯亲自作为主角。他舔着手指头给观众介绍秘密配方。 广告中可以看到各种食品,还有幸福的家庭星期天一起吃肯德基的鸡肉。该广告最吸引人的特点是产品丰富多彩的包装和鸡肉的颜色。看完后,观众们能够确信他们食用的鸡肉来自最佳食谱。广告让人胃口大开,从而激发观众的购买欲。因此,肯德基销售的技巧是最成功的广告。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技术的进步,肯德基主动合并提供广告服务。最初,只有在肯德基网站和其他网络广告平台中播出广告(Davis 2010)。通过这些广告活动,他们吸引了本地和国外广大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该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也是肯德基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原因之一。目前,该公司正在开发移动应用程序,他们的计划是以使用移动应用程序进行广告宣传(Lunch Business, 2013)。这些智能手机上音频和视频广告的目标受众就是年轻人和技术迷。他们的战略非常有效,因为广告直接与听众或观众互动。 该公司使用的另一种广告策略是提供促销优惠。买一送一优惠促进顾客们的兴趣,他们更愿意尝一尝食品。这样一来,顾客品尝美味的餐后,发现食品的质量好,然后他很可能会把肯德基的美食推荐给朋友们,而且他会对公司有好评。 总的来说,在目前市场中肯德基代表着顶级的餐饮服务。公司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广告运动,这样肯德基才能发展到目前水平。 参考书目 Davis, C. (2010). KFC’s fanny pact. Diverse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27(19), 5-5. 取自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762728404?accountid=35812 Lunch Business. (2013). KFC Launches New Advertising Campaign Focusing On Its Sourcing Of Chicken. 网络来源. http://lunchbusiness.co.uk/kfc-launches-new-advertising-campaign- focusing-its-sourcing-chicken Soba, M., & Aydin, E. (2011). Ethical approach to ...
针对儿童的营销手段是否合乎道德?
有研究表明孩子们能够对他们的家庭购买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公司把孩子作为目标消费群体。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家长的选择,而且也会影响孩子们的选择,因为这会导致孩子们自主购买商品(Burrow, 2011)。营销人员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改变了接触目标顾客的方式。有的公司已经选用了一些能够同时怂恿孩子们和家长们双方面的营销手段。 从伦理角度而言,营销人员给孩子们推介他们的产品显然有所不妥。他们应该启动针对成年人促销活动,因为家长们是资助孩子们的背后经济来源。商家利用他们的行业知识来误导、利用、操控孩子们,为的是赚足商业利润(Burrow, 2011)。同样,商家提供的大部分信息都在瞄准孩子们并进行心理诱导以便增加利润。商家把市场的未来也寄托在孩子们身上,所以经常举行针对孩子们的广告活动,他们的目的是使孩子们从小便养成对他们品牌的忠诚度。举例来说,让人失望的是有些经过授权的公司给孩子们发送许多销售信息,孩子上一些网站的时候,他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也会向他们推介一些产品。另外,有的公司用的方法有点过分,他们甚至在推销各种婴儿床吊挂活动玩具 (Donovan & Henley, 2010)。评论家们声称,针对儿童的营销令人感到忧虑、并将助推不良社会价值观 (比如说拜金主义),因为这种营销手段确实影响孩子们将来的行为(Burrow, 2011)。 针对儿童的营销是常常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年轻人经常肤浅直观地理解他们看到的信息。在媒体上推介产品的商家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购买决定,因为年幼的小孩无法意识到商家浓厚的诱导性意图(Andreasen, 2001)。令人厌恶的是,无数商家付出数百万美元来拍针对儿童的广告片。比如,仅2002 年一年全美就有15亿美元花在直接针对孩子的广告上。上述广告包括电视和印刷广告、产品植入式广告、优惠活动、包装设计和校园营销。针对儿童的营销手段在道德层面受到非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们缺乏理解广告的能力,他们无法分出真实和幻想之间的区别(Donovan & Henley, 2010)。主要的关注点在于有些营销手段对年轻人身心均造成伤害。这个问题引发热议,人们也在议论针对儿童的市场营销是不是合乎道德。一些经验老道的广告媒体的出现和最近几年里的网络的普及使用都是发生热议的原因,它们的出现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针对儿童的行销方式的诞生。 广告和营销是普遍存在于大部分年轻人生活中的因素。据统计,现代儿童每天至少花4-5个小时看电视(Andreasen, 2001)。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天都有五个小时受着广告的潜在影响。另外,已有研究表示,互联网在使情况更进一步恶化,因为网络在增加看电视的时间而绝非减少。 针对儿童的行销是不道德的,是不公平的,绝不值得称道,因为儿童缺乏对商家的认知能力和基本的生活阅历,所以无法理解商家的动机。同样,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他们不能抗拒某些广告或者服务摆出的诱导性的说辞。此外,儿童无法分出商业和非商业内容之间的区别、不能认识到广告的意图、缺乏辨析营销性说辞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使用一些年龄限制,有些广告只有年龄大点儿的孩子能看,因为长达后,他们才会持有怀疑态度并能够适当抗拒营销者造成的诱惑(Andreasen, 2001). 。 参考书目 Andreasen, A. R. (2001). Ethics in Social Marketing. New York: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Burrow, J. L. (2011). Marketing. New York: Cengage Learning publishers. Donovan, R., & Henley, N. (2010).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 Market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
明星是否应进入政界?
任何想为民服务的并且具有扎实的管理能力的人都可以成功的政治家或领袖。历史已证明这一事实,有些名人已经当选为为民众利益服务的公职人员。公职人员在公共服务工作中表现出来最重要的素质是奉献精神和政治觉悟。其所谓政治活动就是到群众中去、体察广大百姓的民情。与人民一同应对挑战、处理困难、并共同打造希望是政客们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任何将这一理念纳入自己执政思想并且懂得适时处理民怨的明星政客即可凭借他们的名望角逐公职。 名人常常希望看到他们所处周边地区取得发展。明星通常首先致力于发展他们成长和居住的家园。通常他们想要改良社会的欲望是驱使他们进入政界的主要动能。为自己的选民们备好如此上佳的竞选纲领的名人通常非常有望进入政界。另一方面,有些批评者认为,这些名人拥有非常巨大的社会财富,所以无法感受并理解中产阶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过,这些批评者应该理解,这些明星有改变社会的意志,这是他们为何致力于寻找解决问题、满足社会需要的渠道的重要原因(Burns, 2009)。 赢得选举职位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名候选人的成功。比如说,罗纳德·里根进入政界,随后取得更大的卓越。里根开始政治生涯的时候首先是作了州长,后来成为了总统。他自身具备的良好的阳刚气质和英雄风貌使所有的选举人都认识他、看好他,让他最终赢得了选举。里根在竞选中卓越超群、完胜对手的原因其实就是多年来其荧幕上的成功形象早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影迷们心中。 在电视、电影、杂志等等媒体上,明星们经常占据着大众的眼球,这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建立起了庞大的社会人气以及自信心,这一切都让普罗大众能在人海中一眼认出他们,因此他们具有比旁人多得多的话语权。这样一来,人们总会感受到自己与明星之间有着某种个人联系,自然会把这些明星视为朋友(Ed noel & Butterfield, 2009)。基于这个事实,有些批评人士反对明星进入政界,因为步入政坛会使他们的粉丝们分裂成各个派系。然而他们不明白的是, 作为明星政客, 这些人非常容易与老百姓建立无形的天然联系而非与他们格格不入。 政策执行是政客们职业生涯在赖以成功的关键,领导者应具有突出的游说选民、获取他们支持的能力。而名人们在这一方面能力确实超凡、再加上他们早已历练过的在观众们面前口若悬河的演说能力更是让他们如虎添翼。他们的自信,他们在公众场合沉着稳健的举止让选民们觉得养眼、靠谱。明星们由于之前的职业背景早已习惯于在公众视野中工作与生活,以至于他们发表演说时的样子轻松自如得像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回答问卷时的表现。持反对意见的批评人士认为,名人们应该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并应摒弃政治,因为他们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这样认为的话,不能不说有点目光短浅了,因为名人有着极为丰富的于公众打交道的经验。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明星们认识许多博学而社会阅历极为丰富的人,正是这些人无形之中帮他们帮助他们与时俱进。因此,名人进入政界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令人吃惊的是很多政治家为了相关的利益而想去作明星(Ponce, 2002)。 阿诺·施瓦辛格、罗纳德·里根、杰西·文图拉、弗雷德·汤普森都等人的公众形象早已定格为“大公无私”的样板,如此他们能够重塑选民对政治家的信心。结果是大家看到了很高的选民投票率,因为很多人过来支持明星。之前普遍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对政治失去兴趣,但当他们最喜欢明星的出现在政坛之后,他们又开始热衷与政治与国事,因为这些明星非常接地气、经常与老百姓保持紧密联系。这些名人政要的为政策略有板有眼,并表现出了不错的政绩,而不像某些传统的政客们在位子上干了一辈子却没干出什么名堂来,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步入政坛他们并不是出于私心。名人政要们在推动有利于投票者的政策时,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Minardi, 2007)。 参加公职竞选的明星应该享有与其他人均等的机会。我们就他们的政策和意识形态来对他们而加以评判。然而,他们常犯的错误是他们参选的时候,凭借无可匹敌的人气利用了无数的粉丝(Lahusen, 1996)。这种利用人格魅力影响公众的投票倾向的行为可能有所偏颇,而且会转移选民的注意力,选民容易会忽视合适的候选人。因此,如果名人想要候选公职人员,他应该充分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否则的话,不应该利用自己的声望来操纵观众的情绪。 参考书目 Burns, K. S. (2009). Celeb 2.0: How Social Media Foster Our Fascination with Popular Culture. Santa Barbara, Calif: Praeger/ABC-CLIO. Cogan, B., & Kelso, T. (2009). Encyclopedia of Politics, the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Santa Barbara, Calif: Greenwood Press. Ed Noel & Aaron Butterfield. (2009). Celebrity ...
我们是否应该赞成克隆?
克隆,也称为无性繁殖,是基因改造复制的物种繁衍的过程,如复制细胞基因和细胞的组织。克隆已经被实施,科学家进行了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试验。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赞成克隆常常成为大家激烈争辩的问题。以前的研究称,植物和动物的克隆成功了。可一旦提及人类克隆问题就会引起争议。克隆被认为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医学突破。然而,在克隆过程中有难以克服的问题,伦理问题和生物上的难题,尤其是有关人类克隆的问题。 第一个是生物上的问题,如果人类克隆成为普遍现象 ,全世界上的人会一模一样,这样我们会失去人类的多样性。克隆会逾越自然的规则。因此,克隆会加大病原体传播的风险,也会对全世界人类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克隆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增加新生儿畸形的几率。这意味着克隆很危险。克隆过程包括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任何克隆人类的尝试都极其危险,而且会引起复杂的伦理问题。某些克隆儿会比较多病、体弱,还有一些会过早死亡(Ashcroft, 2007)。 克隆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克隆问题仍然引起全球人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观点基于发展克隆过程中的普遍障碍。比如说,据报道,克隆羊出生前死了或者出生后不久就死了,而有些克隆有畸形。因为有产生畸形儿童的可能性,从而人们根本不能接受使用克隆技术。(Beckett & Gallagher, 2001) 此外,人类克隆的目的是代替已经存在的人,但这些人们的克隆会受到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难以承受辜负大家期望的代价、克隆人不得已保持原人的声誉。由于这个理由克隆会被劝阻,因为这种技术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不平衡。 赞成人类克隆意味着忽略其他人的关系和信念,他们看重的只是繁殖价值。人类克隆的孩子不像自己的父母,他们会缺乏情绪成分。事实上,克隆孩子的父母不把他们看成独特的个体,因为这种家庭将缺乏基本家庭概念。人们反对克隆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怕克隆人会威胁我们的身份和独特性(MacKinnon, 2000)。除此之外,克隆是不人道的,也是不道德的,因为这表示我们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会被改变,使用克隆技术的话,我们所有的人被视为单一的个体。 另一个社会问题是,使用克隆技术的时候,我们“玩弄了上帝”,这是克隆不道德的方面,也是社会正义的极限。比方说,我们要把钱浪费在发展克隆技术上还是要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克隆可能会成为巨大的突破,尤其是在对抗许多此类疾病的方面。然而,克隆的弊多于利,因为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临床过程。不如说,克隆会产生缺乏个性的克隆人,父母不一定会为自己的克隆孩子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把克隆儿童视为产品。此外,由于克隆会造成基因突变,所以健康风险也提高。就此而言,该领域的科学家应该放弃克隆人类的想法。 参考书目 Beckett, B. S., & Gallagher, R. (2001). Biology: for higher tier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B. (2000). Human cloning: science,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shcroft, R. E. (2007). Principles of health care ethics (2nd ed.). Chichester, West Sussex, ...
何谓“魅力”
如果问任何人阿道夫·希特勒、马丁·路德·金、斯大林、印度圣雄甘地、成吉思汗和耶酥基督有什么共同点,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太容易回答。他们持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甚至在截然不同的社会变革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成为了能够决定他们在各自领域充当领袖的因素。他们几乎都魅力无边,能够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都有着有不少独具人格魅力的人,他们在或活跃于宗教界,或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或在创意媒体间游刃有余。魅力这个词本身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大多数人认为魅力是种超乎自然的力量。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魅力”这个概念,在神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中“魅力”有不同的意义。 “魅力”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单词“χάρισμα”,意为 “独特的天赋” 或 “优雅”。在古希腊有一个女神叫“charits”,一个拥有魅力的人,她美丽,可爱,轻而易举的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在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中,“魅力”被定义为在追随者中产生无限信任和支持的某种能力,其亦能帮助人确立个人的权威与影响力。 它也能被理解为吸引力,能激发他人的奉献精神和仰慕之情。 各个国家现代科学家,尤其是德国的科学家对“魅力”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神学家恩斯特·特勒尔奇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而20世纪5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国家理想的领袖类型“这一框架内对该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马克斯·韦伯的著作《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中,他说明了魅力的基本定义: 魅力是个人性格的素质,因为有这种素质有魅力的人变得出类拔萃,他们被视为有非同寻常的个人能力的人,具备特殊的素质或者力量。他们能为凡人所不能为,也有些人认为这些才能是天赋的使其成为社会的典范。由此,这种人被视为杰出的领导者。此外,韦伯认为世人应该 “准备好”接受有魅力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乱世出英雄”这种巧合。我们只要纵观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德意志的历史,或者天主教在罗马帝国落地生根时的情形便能理解这一说法。 魅力和超凡魅力的人总是被认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客观存在。成千上万的人几乎崇拜他们为领袖,人们相信有些领导者拥有超自然的力量。想要藐视或者挑战“魅力”这个概念,绝非易事,因为“魅力”在本质上似乎超乎尘世的经验主义认知。如今,当我们如果相信一个人很优秀并能对他人产生非凡影响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这种人有魅力。如果一个人除了魅力以外,还具备力挽狂澜的领导才能、巧舌如簧的口才、以及不俗的个性特点,并能坚持某种理念并保持坚定的话,魅力就不光是“天赋的”能力了,而会变成树立个人权威和权力的强大工具。 参考书目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edited by Angus Stevenson and Christine A. Lindber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Weber, M.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ranslated by A. M. Henderson and Talcott Parsons. Free Press, 1924/1947, pp. 328 Psy-factor. Center of Practical Psychology. Charisma. (n. d. ...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自带操作系统的手机,这种手机类似于电脑,跟传统老式手机相比具备更先进的计算能力和连接性。它具备一站式解决方案,智能手机具有信息管理、拨打或接听电、发短信、访问互联网等功能。现代智能手机内装有很多默认应用程序,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免费和收费的应用程序。以前手机只是移动电话,但现在手机成了个人移动电脑(Zheng & Ni, 2010)。我们可以将智能手机看作是融合了传统手机一切功能的掌上电脑(PDA)。智能手机有个强大的小操作系统,在小触摸屏上同样有个功能齐全的小操作界面。智能手机有四种主要类型: 苹果手机(iPhone),Windows手机,安卓手机 (Android)和黑莓手机 (Blackberry)。虽然Symbian智能手机是世界销售量最高的手机,但诺基亚公司舍弃了它的本土Symbian,而转向微软手机平台,现在该公司销售了数百万台设备,他们的产品是世界上第二个最畅销的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的用途对我们来说首先它是打电话的设备,此外智能手机具有传统手机没有的一些附加功能,如一般只有掌上电脑和个人电脑具有这些功能(Dhir, 2004)。智能手机进入市场后在慢慢取代个人电子助手,一开始的时候人们仅把电子助手用于发送和接收邮件、编辑文本文件。 后来,出现了无线个人数字助理(PDA),同时手机开始具备发短信的功能。因此,个人数字助理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机功能,而手机变得越来越像电脑。 智能手机与传统手机最关键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不同,因为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让我们能够下载并运行软件和应用程序。操作系统类型取决于智能手机的型号。比如说,苹果手机使用苹果操作系统(iOS),黑莓手机使用黑莓操作系统 (Blackberry OS)。其他智能手机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统 (Google Android OS)、微软视窗操作系统 (Windows Phone)和惠普操作系统 (HP webOS)。此外,智能手机有一些应用程序被视为内嵌的基础软件,这些软件帮我们创建和编辑文档 (比如说微软办公软件),帮我们下载个性化的软件。 随着3G和4G数据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具备了更高的网络访问速度。智能手机还有连接无线网络的功能,因此用户能在无线网覆盖范围内随时上网。此外,智能手机上有标准键盘,也就是跟电脑键盘采取相同布局的键盘(Dhir, 2004)。智能手机像普通手机一样能发送和接收短信。然而,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有区别,智能手机能与个人信息和专业电子邮件帐号进行同步。通过智能手机能使用包括AOL公司的AIM、WhatsApp、雅虎讯息通等即时消息服务。所以智能手机的上述功能让手机变得smart起来(英语中智能手机叫smartphone), 就是“聪明”起来。智能手机和传统手机的技术总在不断地革新。因此,我们几乎可以预见手机的变化将会是日新月异的。 参考书目 Dhir, A. (2004). The Digital Consumer Technology Handbook: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Devices, Standards, Future Directions, and Programmable Logic Solutions. Amsterdam: Elsevier. Zheng, P & Ni, L. (2010). Smart phone and Next Generation Mobile ...
什么是真正的美?
要想对“美”下一个定义,这本身就是件不现实的事情。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人或其他事物内在或外在的一种现象。 现代人们对“美”的理解常常纠缠于体质形态的概念。女性特别需要被视为美女。以至于有的女性为了变得更好看,跑去做整容手术。 有些人的内在美会与其外在形象出入很大,有时甚至与人们见到的外在形象形成剧烈的反差。虽然我们会说人的外在美是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方面,且常常根据外表去评判他人,但千万不可忽略人的内在美。说起这两种美,我们可以考虑哪一种是“美”的真正意义。 妆容无法提升我们的本质,这只是大家隐藏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脸上、在内心进行过多的掩饰,不会觉得累吗?妆容仅仅是在我们的躯壳上遮盖真实的样貌,其无异于面具。化妆也可以理解为缺乏安全感。那我们到底为什么喜欢化妆呢?是为了隐藏皱纹和肌肤上的瑕疵吗?还是其他缺陷? 手术就更加糟糕了。有些人不珍惜上帝赐予我们的样貌,并花费巨额的金钱去“变美”。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独有的特质”。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的外形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外形与喜好炮制出来的。我们都本来就很美。如俄克拉荷马州妇女联盟声明: “所有的女人和女孩都是美丽的。喊出来。并坚信。因为你就是个美女。” 我们如果坚持篡改自己的身体,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生活的初衷。谁能否认女性改变身体的渴望没有将我们自己变得远离真实的本我吗? 实际上,所有人,无论男女,都无法否认自己醉心于维持自己的吸引力。但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驱使我们这样子的?对美貌和名利的兴趣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着了魔似的为之倾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有着要变得的像封面模特那般迷人的“冲动”呢?仅仅为了完善自身? 这就是媒体对人们审美方式造成的影响。实在是非常难避免看到与“美容”相关的化妆品和药片广告,因为各种大众媒体都在播放这种广告。媒体不断地提供给我们各种虚拟现实的空间,好像从没人为这件事儿感到厌烦。模特为了隐藏自己的缺陷都浸泡在化妆品中。这是种隐藏事实并炫耀不健康美丽形象的行为。 然而,媒体的洗脑方式类似于上帝给我们的考验,要看我们是否能够经得起诱惑。这中诱惑延长我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过,我们不要因为新闻媒体的所作所为而批评它。传媒公司的人所做的也都是为了生计。给别人洗脑的那些人像白蚁一样进入我们的头脑,他们使我们充满淫欲和热望。他们诱惑我们。一定要记住,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少考验,有的时候我们不经意中就面临着考验。需要加强自己的信念、耐力以及自尊。 真正的美是很少见的。孔子曾经说过: “任何事物都有美,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意思是: 真正的美丽出自有心人的眼中。如果仔细地看看人们的眼珠,可以看到人真正的灵气。凝视某人眼睛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人的气质和情绪,知道他是忧郁的还是愉悦的。 如果有人与真正的现实和谐相处,生活就会容易多了。 有一次,我看到关于真善美的博客。博客的主人是丽贝卡(Rebecca Hillegeist),她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美丽来自内部,美散发出到你的能量场,这种能量汇聚成你的真我。她还指出,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应该越过困难和障碍看到阳光的方面。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要主动改变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尽量模仿别人的外表。 每个人都是美丽的。在一些情况下,人们瞧不起自己的外表。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和别人攀比。我们在想拥有别人某些特点的时候,总是过分放大自己的缺陷。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光芒。如果我们要把自己视为美丽的人,我们应该首先作一个感恩的、忠实的人。不要吹嘘自己的美丽,但可以证明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我们的世界充满着美丽,因为我们本来都很完美。生活是伟大的,生活中的现实本身就是美。 参考书目 http://thebigboldbeautifulblog.blogspot.com/2012/11/what-is-real-beauty.html http://www.helium.com/items/1148675-inner-beauty-is-real http://www.easternecho.com/article/2010/01/media_influence_our_perception_of_beauty http://www.oprah.com/spirit/Your-Perception-of-Beauty-in-the-Digital-Age ...
进食障碍
暴食进食障碍与其对美国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在美国和英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进食障碍趋势一直上升。此类病症被视为一种精神健康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最常见的是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的进食障碍。每年,60个人中就有一个被诊断患有进食障碍(John, 2011)。其原因可能在于年轻人受到的各种社会压力或文化压力。大部分研究显示,受到影响最大的一般为女性。男性和未成年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媒体和社交网络一般提得较多的是与减肥有关的饮食失调。Binge进食障碍(暴食症)导致体重超重或肥胖症。克里斯托弗·冈(1995) 阐述暴食症如下: “在一定的时间内进食的食量远远超出正常情况下的其他人的食量,在类似情况下……自身感觉无法控制其的食量……” 该定义的最后的一部分强调了日常的过量进食与暴食症之间的区别。 暴食进食障碍和神经性暴食症患者之间只有一个区别。神经性暴食症患者首先暴食,然后会引起呕吐。这与暴饮暴食不太一样。某情况下,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年轻人凭借狂吃食品来逃避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刚进高中时被同学的同学孤立,从而引起进暴食问题的恶化。家庭问题也能促涨进食障碍。青春期自卑心理较强的孩子也可能出现暴食。科恩(2006)认为暴食进食障碍源于无聊。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尝试美食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慰,其有助于赶走不愉快的情绪。 暴食者会遭受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暴食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活水平造成不良的影响… 暴食问题可能发展成习惯性、使病人受到困扰并影响身体健康”(Christopher, 1995, p.22)。 受该病困扰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某些特性。克里斯托弗 (1995) 解释说,这些暴食者刚开始暴食的时候有愉悦与美好的感受。在继续暴食后,会恶心反胃,但无法停止。他补充道,病人通常会在家里附近或在办公室来回走动这就是暴食症的典型症状。有的人因为有暴食问题,所以感到很尴尬,他们会几年内隐瞒自己的毛病。其他暴食者表示经常性的出现神情恍惚的症状 (p.6)。 家人看着他们首先疯狂节食,然后又回到暴饮暴食的节奏上来,十分令人沮丧(Mark, 2006)。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士已提出了治疗青少年和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暴食症的方案。本治疗方案包括改变吃饭方式、吃饭时间以及吃的东西,可能产生较好的疗效。专业人士对解决强迫性暴食问题的帮助能使年轻人适当地管理进食。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采用抗抑郁药。 参考书目 Cohen, M (2006). Obesity and Binge Eating Disorder. 取自www.eatingdisordersreview.com. Fairburn, G.C. (1995).Overcoming Binge Eating.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Grohol, M.J. (March 7, 2011). Preval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among Teens. 取自 www.psychcentral.com>News>Suicidenews. ...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神给我们创造了完美、无纷争的世界。最初神看着他创造的东西感到满意,因为新世界确实做得很完美、令人欣慰。但今天的世界与刚创造的时候已经 太一样了。由于我们的疏忽,这个世界变了。 据我们所知,家庭的解体是造成大多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我们的神构想的世界中,男人要离开他的父亲和母亲,然后跟他的妻子结为连理。 在我们当今世界很多家庭解散了。全球范围内的离婚率让人汗颜。这一比率很高,比如说,第一名是瑞典,该国的离婚率为54.9%, 第二名是美国,离婚率为54.8%。 下表展示了一些国家的离婚率: 排名 国家 百分比 1 印度 1.1 2 日本 1.9 3 意大利 10.0 4 以色列 14.8 5 瑞士 25.5 6 葡萄牙 26.2 7 加拿大 37.0 8 荷兰 38.3 9 法国 38.3 10 德国 39.4 11 英国 42.6 12 俄罗斯 43.3 13 丹麦 44.5 14 美国 54.8 15 瑞典 54.9 破碎的婚姻能导致毁灭性的结果。最为糟糕的是人们忽略父母角色,离婚会影响到父母对儿童的关爱。易受伤的青少年一代不得不过早生活自理。单亲孩子多发少年罪犯。比如: 毒品。 乱性。 暴力。 早婚。 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们会沾染各种毒品。吸毒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吸烟占全球死亡原因的10%。每年有近500名新增烟民。毒品走私和拐卖罪导致国家经济数万亿美元的损失。 著名毒枭之间的竞争导致毒品战争,这些冲突导致许多人的死亡,比如说2006-2012年50000人死于毒品战争。甚至就在时此刻,每40秒就有约20个轻人被介绍吸毒。如果忽略毒品和毒品战争带来的问题,2040年之前全球相当大比重的人口被被消灭。有一些没有父母妥善照顾的孩子,如果他们有关心自己的父母,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崛起。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大力标榜德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而该宣传运动的发起者疯人阿道夫·希特勒。在这场战争中,超过1900万人死亡,有2000 人在战争中负伤。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6千万人口的死亡,占世界总人口的2.5%。 如果希特勒小的时候受到了父母的抚养,想必这9000万孩子的父母就不会死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济衰退也导致了全球相当一部分人口的死亡。可耻的是目前在非洲有大约20万儿童兵,这是破裂家庭最明显的证明。 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教育,这导致极高的文盲率。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年轻人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些国家有学校,但父母并不跟自己的孩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年轻人中的淫乱现象导致了年轻人极易受到高传染率疾病的感染,诸如性传播疾病(STD’S)、性传播感染(STI’S)和艾滋病(HIV/AIDS)。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艾滋病患者是18-35年的年轻人。调查还显示, 在有些国家单亲孩子们中的艾滋病患比率非常之高。如果这些国家的父母良好的监护自己的孩子的话,这些年轻人就不会得到这种致命的疾病。 如果我们不主动解决家庭瓦解的问题,世界终将一片混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要鼓励人们效仿模范的家庭,我们应该设立“模范家庭奖”系统,应该保障人们的家庭意识。系统的组织者自身应该身先士卒树立良好的成功的家庭典范。 ...
印度胡里节
胡里节是印度古老的宗教活动,胡里节也叫做色彩节。全世界的印度教民族都庆祝这个节日。规模最大的庆祝活动都在与印度教的上师克里斯那(Shri Krishna)有传统上联系的地区。上师克里斯那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马图拉市是上师克里斯那的出生地,这也是一个热门的朝圣之地,不少人来马图拉市参加胡里节的庆祝活动。 本活动开始为点燃篝火。在一般情况下,名望较高的成员或者长辈来点燃篝火。点燃篝火后,有地位有名望的成员们开始讲个大家关于胡里节的故事。该节日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大家都互相之间涂抹彩色粉末,一旦涂抹完了,不再有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这个意义上说,胡里节活动的目标是消除成见。 此后,可看到抑制已久的狂野,伴随着大声的传统民歌人们尽情的舞蹈。在有些地区人们把牛奶罐置放于高高的架子上。年轻男子用身体搭建成金字塔结构,然后尝试用棍子打破牛奶罐。与此同时,女人把五颜六色的水泼向男人,然后大家都唱传统民歌。白天的庆祝活动结束后,晚上的惯例是大家互相走亲访友、互相送甜点、互致美好的祝愿。有些人唱拜赞歌一直到深夜,这些歌曲歌颂的是主奎师那和其他的神。 胡里节活动过程中有的时候用红颜色来画印度教诸神的肖像。人们经常把吉利的红色送给家人和朋友们。红色是主奎师那纯净和神性的象征。 此外,过节之前印度教民族一般打扫卫生,以这种方式他们欢迎春天的。干净的房子能够使会社成员高兴起来,这也会取悦诸神。印度教徒认为如果他们的生活空间干净才能邀请众神到家中。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教徒都参加胡里节。印度胡里节象征着新年度的开始 – 春天的开始。胡里节庆祝活动的旨在感谢神丰收的恩典。篝火象征着女妖霍利卡的驱除,篝火也是与帕拉德有关系,帕拉德被视为主奎师那的最伟大的奉献者之一。每年农历年的最后的一个夜晚就是印度胡里节。 胡里节通常持续两天,而且是非常重大的节日。这个节日不分贫贱、黑白肤色,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除了亲友互访和会社成员的结合以外,胡里节向参加者传达“爱与和平”的信息。 参考书目 Holi – The Festival of Colours. Indianexpress.com. 取于3/21/2011. Religions – Hinduism: Holi. BBC. 取于3/21/2011. ...
啤酒广告和体育节目
除了有些批评将啤酒广告和性联系在一起(以男性为主)以外,还有针对啤酒广告和体育电视节目的非常广泛的批评。研究表明有71%的成年人反对此类广告,他们提倡禁止观众观看大学运动赛事的时候播放啤酒广告。此外,84%的被访者认为与此同时应针对青少年播放有关饮酒危害的公益广告。 各种酒精饮料如啤酒均在媒体广告上花了不少功夫。啤酒生产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大量的销售收入以此获得高额利润。在许多国家备受争议的酒类广告的播出都是受到严格管控的,要么有所限制,要么全面禁止。 来自高校的卫生专家与研究员进行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他们确定了啤酒广告与啤酒的消费量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思想只是批评家的观点,研究还没能确定啤酒广告直接导致啤酒消费量的增长。产品促销、扩大市场份额、展现产品品牌忠诚度等等措施都符合各种酒类生产商的利益。 最普遍的问题是目标行销。啤酒制造商瞄准了特定目标顾客,一般他们针对年轻人 (尤其是年轻男性),劳动力中的主力军,并由此引起了强烈的批评。他们针对年轻的消费群体设计了品牌、酒品的款式、广告、颜色以及标语,努力做到吸引年轻人。遗憾的是,许多执政机构无法恰当地处理这一问题。 酒精饮料生产商利用体育领域来向年轻人推销啤酒,因为年轻人当然是有较高品位并着迷于体育运动消费群体。大多数在体育节目中播出的广告特别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这种广告也会吸引年轻女性,因为广告中展示的是有吸引力的年轻男人,而这些运动型男把饮酒当成基本的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啤酒工业经常赞助知名体育组织,如国际足球联合会 (FIF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NBA)、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 (NFL)。2011年百威淡啤(Bud Light)资助了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并制造了许多叫做“亲爱的足球”的广告。这明显地证明足球节目与啤酒广告有负关系。总而言之,男性经常认为作为体育迷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Nylund 2007)。所以甚至那些在收音机面前舞动着三头六臂忙乎着的男性体育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酒类广告的猎杀对象。 人类创造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娱乐大众并推动全民健康。然而,在目前大众体育文化中,啤酒将运动的本质和意义并列起来(Stainback 1997)。啤酒是能够让人上瘾的物质,它与提高幸福感没多大关系。目前,看足球比赛的时候喝啤酒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或者说大家总是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去喝几杯。啤酒广告加体育赛事形成了对社会上年轻男性危险的框架。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长辈们应该共同来断绝这种危险的传统。 参考书目 Nylund, D. (2007). Beer, babes, and balls: Masculinity and sports talk radio. Alba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Stainback, R. D. (1997). Alcohol and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nner, L. A., & Jackson, S. J. (2009).Sport, beer, and gender: Promo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New ...
中国经济
作为当代经济巨头,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日渐强大 21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史表明中国促进了全球经济趋势的变化。这些变化具备着以下优势:数以百万计的新消费者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企业家有了新机遇;全球各种商品需求日益增加,涵盖美国的玉米到澳大利亚铁矿石。然而,并非所有的结果是积极正面的。 西方国家的低技术劳工面临中国制造业巨头的严酷竞争。中国工业的发展将导致其与美国、欧洲和日本之间产生日趋激烈的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因素威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新出现的挑战之一便有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存在。全球经济历史中从来没有这种现象。面临着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具备的优势,而且经常是不对称的优势,其他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劣势变得过于明显。 曾有对比研究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不仅超过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还超过了某些大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而且明显优于相邻的两个新工业化经济体如台湾以及韩国,更不用说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Shuxun C., 2001, p.70)。 国际贸易理论能够帮我们评估此般经济增长的原因。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数量最多的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中国有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不可撼动的。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口,所以中国的低技术工人大量盈余,所以中国能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制造低价的产品。实际上,我们能够在其中找到很多事实来印证“绝对优势”理论。业务外包是全球化的结果,而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引擎。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产业都迁往了中国,因为中国劳动力十分廉价。中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其在生产这些产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寻求的不仅仅是竞争性优势,而是绝对优势。中国的贸易战略是赢得几乎所有的行业,尤其是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领域。所有认为这是竞争的核心因素的国家,也都在采取相似的行动。(R.D. Atkinson, 2012)。 国家领导人开始探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便是振兴经济、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此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尽管中国的领导人之间就针对中央调控体制的修正的尺度存在一些分歧,但改革打开了调动个体经济和地方经济自主性的路子,将一些经济职能进行转型,减免原本过于繁杂的行政官僚手续转而因势利导,诉诸市场调节,在经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增强利润导向。这是个渐进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政策变脸,直至90年代我们才发现,一系列改革成果远远超乎1978年改革刚开启之时具有局限性的历史眼光(Young S., 1995, p. 3)。尽管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高效率运作,但中国却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采用中央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 当中国试图扩展其能源产业以满足未来需求的时候,其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其主要的能源是煤炭,但其国内煤炭产量无法满足全国的需求,大部分能源依靠进口,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得不依赖于进口价格浮动,从而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步伐的放缓。(Dorian James P., 2001)。 参考书目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Shuxun Chen, Charles Wolf Jr., 2001 Robert D. Atkinson Enough is Enough: Confronting Chinese Innovation Mercantilism, 2012,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Privat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usan Young, 1995 Energizing China’s ...
收养大龄儿童
人们为什么应该考虑收养大龄儿童 社会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彼此依靠。付出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同时被爱的感觉也更甜蜜。家人或朋友能够带来这样的感觉,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了解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感受感会更佳深刻。孩子们需要被悉心的监护、被照管,所以收养儿童这个方式能够帮一些需要救助的孩子们。收养一个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爱他。大多数被收养的孩子已经经历了很多磨难,因此他们需要大量的爱心和关注。本文的目的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收养大龄儿童的重要性,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件了不起的善事。 我认为人们应该更多的考虑收养大龄儿童,因为他们已经吃了很多苦,因此他们比一般孩子早熟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责任感,变得更成熟。大部分的孩子不管怎样还是希望留在亲生父母的身边的。孩子在孤儿院中的生活可能会遇到不少困难,因为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人。如果孩子换了几个孤儿院,在孤儿院没收到适当的关爱,很可能会感觉被排斥被疏远。 离别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很令人痛苦。分离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死亡、距离、法院判决等等,有的时候父母不具备继续赡养孩子的能力。治愈心灵的创伤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孩子会无法接受,尤其是经历了亲人生离死别之后。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变得暴躁,并和周围的人变得越来越疏远。有些孩子们开始质疑自己,因为父母放弃他们而感到懊恼。他们想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日后如果这些孩子成年之后没有获得成功,他们容易沮丧、绝望、面对事情容易退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需要安慰,为了给他们希望,社会必须重视这些孩子的问题,这样他们才能知道这世上还有人会照顾他们、在乎他们,才会觉得世上还有一些温暖。 最后,他们才会开始乐观起来,不再惦念已经失去了的亲人。他们开始学习接受新朋友、开始去爱别人。对于大龄孩子这个过程比较短,他们会更容易适应新家庭。 大龄儿童更容易产生责任感,所以他们惹的麻烦也会少些。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撒谎或偷东西的行为会少些。大龄儿童需要的监管会少些,您可以比较放心的把孩子留在家中并相信在您回来之前不会出事儿。大龄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接受命运、区分现实与幻想。幼龄儿童会以为养父母把自己从亲生父母身边夺走了,从而产生巨大的抗拒心理。大龄儿童较少抵触变化,更能接受现实。这些孩子能走出去的阴影并接受养父母。当然事情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大龄儿童更容易惹上麻烦,尤其是因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或染上毒瘾而遭受伤害。他们可能做出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决定,这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前途,所以对他们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护。他们一定要上学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有出息。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应该教养孩子、让他们机会获得幸福的将来,而这些孩子以后还能出色的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收养更多的大龄儿童,因为这些儿童很有很多潜力,而且因为已经经历了挑战并经历过不少磨难,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具备成功的潜质。 参考书目 Jarratt, C. J. (1978). Adopting the older child. Harvard, Mass.: Harvard Common Press. Askeland, L. (2006). Children and youth in adoption, orphanages, and foster care: a historical handbook and guide.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Adamec, C. A., & Miller, L. C. (2007). The encyclopedia of adoption (3rd ed.). New York: Facts On ...
什么让人们幸福?
什么样的物质物件能让人们幸福? 为什么? 有情感价值或使用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人们幸福。一件送给别人的礼物能令人开心、改变对方的心情。让我们详细地看看什么样的事情让人幸福,在本文中我们将考虑付出还是被施与让人更幸福。 对有些人来说一笔钱也是幸福之本。对任何年龄的人缺乏钱是一件不幸运的事儿。有足够钱的话,可以去度假、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金钱是最受欢迎的东西。人们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挣钱上。钱提供一种安全感。一旦有钱的话,就可以脱离困境,比如说一个人没有保险,但也能够治病。有雄厚资金的人能在股市上投资并赚更多的钱。 拥有或看到一辆车也能让人大部分人幸福。小孩或青少年每次看到辆高档新车的时候,就会兴奋起来。小的时候,我们都喜欢玩玩具车,我们能从这个活动中获得快乐。汽车是财富的象征。此外,人们喜欢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如果人住在舒适的环境,这也会让他幸福。大多数人的梦想是有自己华丽丽的房子。很多人努力赚钱买房子,为了买或建房子而向银行贷款,甚至是自己起房子。对大部分人来说,“窝”是个美好的地方,人们在职场或者其他复杂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压力很大,所以自己的“窝”是个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 虽然这些物质物件不能给你充满幸福的生活,但这些物体提供给我们安全感。尽管,这种安全感也经常不太靠谱。 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获取或施与物质财富得到真正的幸福,但这些行为能够给我们一定程度的幸福感。从长远看,通过个人内在转化也会因此逐渐体验到幸福。 参考书目 Michael Eid, Randy J. Larsen (2008),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New York. ...
某集市场景
世间一切客观存在都在经历不断的变化,但没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完全消失,变换的是形态。尽管在现代文明中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市场依然存在,履行其最根本的、历史性任务,也就是进行买方和卖方之间物物交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待看市场,但我们还将研究其本义,即集聚众多的顾客和卖家的零售空间。 市场是顾客与售货员之间进行交易的地方(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2003)。市场的传统场景是融入了城市或小镇的一部分,那里有很多摊位,所以顾客们可以逛街、看看东西、品尝并选择商品。 世界上自古就有市场,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全球贸易的一部分。数百年来市场的形式一直在改变,目前各种市场就其规模、位置、参与者类型、售货的方式和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 有临时经营的市场,比如说每周只开放两三天的市场。但是话说回来,大部分市场每天都营业(Aspers, 2011)。在多位一体的市场上你几乎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不管是食品还是设备和家具。某些大型的集市甚至演变成了类似购物中心的永久性机构。市场在罗马术语中被称为 “forum”,目前这个词跟“论坛”或“讨论会” 有相关的意思。购物中心可以被视为这概念的延伸。 网络真正实现互联之后人们便有了机会去创建繁荣的在线市场,这也有利于实现来自不同国家之间卖家和买家的联系。此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 一些人认为商店、超市、商场和网上商店早就取代了集市。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同样是集市,区别仅在于形式不同。 就我而言,我不喜欢市场,因为那里总是有人山人海、十分嘈杂。每一个售货员都在大声地招揽顾客、鼓吹产品的优势。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实际上,因为他们促销同类产品,所以主要的任务是吸引、激励顾客并保持市场份额。市场价格并非固定的所以销售人员可以抬价或放价。同时在市场上你可以讨价还价、把价格拉到让你满意的水平。 说起市场要记住这是庞大复杂的人员管理机制的一部分,可以进行人为操控。市场利用人们的单纯与无知决定价格、不断地抬价。售货员不仅不是你的好朋友,甚至完全相反!他们要赢得市场,可以轻易出售不完全新鲜、品质不高的产品给你,而且这些产品不一定符合你个人需要。 实在是一种矛盾现象,我们不能脱离市场存在,但市场的存在又很有问题。我们每时每刻别无选择的受到广告、售货员、市场里令人讨厌气氛的影响。不幸的是,整个世界都是一个超级大市场。每一次个体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交易。 参考书目 Aspers, P. Markets, (2011).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th edition), (2003). Merriam-Webster, Inc. ...
搞笑诺贝尔奖
人们总是喜欢从一些搞笑的举动中获取一些难得的轻松。给科学幽默大师颁奖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幽默“救世”。搞笑诺贝尔奖的组织者们向获奖者颁发成就奖以资鼓励,奖项候选人不仅让人们发笑,而且会使人们在笑过之后受到些启发。本文将介绍搞笑诺贝尔奖、其起源、仪式举行过程,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几个搞笑诺贝尔奖获奖人的事情。 1991年马克·亚伯拉罕斯先生第一次举行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他是科学幽默杂志《可引入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ortable Research)的主编和创始会员。活动场所是桑德斯剧场,这其实就是装修华丽的哈佛大学礼堂(Abrahams, 2004)。之后的活动也都在该场所举办。活动的主要主办方包括《可引入研究年报》、哈佛拉德克利夫学院大学生物理学会、哈佛大学计算机协会、哈佛拉德克利夫学院科幻协会的老板们。专家评审团从提名名单中选出冠军。奖项的类型包括: 文学、和平、化学、物理学、公共卫生、医学、工程学、跨学科研究、经济学和教育学。获奖者被授予现金和奖杯,然后有60秒向观众发言(Abrahams, 2004)。 其中杰克斯・宾文尼斯特为最杰出的获奖者之一,他曾于1991年因为发现水具有记忆性而获奖。他的发现指出水能够长时间 “记住”某种信息,所以水成为了一种“智能”液体。1994年美国阿拉巴马浸信会教堂获奖了,其计算出了多少人会因为没回到上帝身边儿被打入地狱。2008年营养学家马戏迷恋诺·臧丕尼发现了食物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声音。2012年米歇尔·安东涅蒂和伊曼纽尔·贝苏桑也获奖是因为他们给医生提供了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建议,从而让病人的肠子发生“爆炸”的可能性降至最低(Importable Research Article, 2008)。 大部分这些发现听起来像在讽刺科学,但实际上这些发现使得相关科研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就做出的贡献意义非同凡响,革新了现实中许多的研究发现,并批判了之前的许多科学谬论。1991年以来,搞笑诺贝尔奖一直顺利地实现着提供幽默并提高科学水平。诺贝尔奖获奖者给其他获胜者们颁奖,这样让本活动看起来更圆满,更理想。许多人因为很难理解领会一些复杂的科学过程,从来都没考虑过真正的科学发现。但如果人们看到别人以幽默独到的方式提出复杂的科学思想,他们就会更容易从一可能和机会中打开思想的天目。 搞笑诺贝尔奖已成功地融合了科学与幽默,他们把完全不同的、独立的领域联系在一起了。颁奖仪式非常正式,但临近典礼的尾声,人们会觉得科学让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获奖者们的成就攻击或者称颂科学,旨在让大家一同进步。除了让人们发笑以外,本活动让人们更开放地考虑做研究、搞创新,甚至在生活中有时也能照样有所成绩。 参考书目 Abrahams, M. (2004). The Ig Nobel Prizes: An All-New Collection of the World’s Unlikeliest Research. NY: Duton Publishers. Improbable Research: Research that Makes People Laugh and Then Think. (2012). 取自: http://www.improbable.com/ig/. ...
有生以来最棒的一次旅行
外出旅行所能带来的情绪和感受会是最美好不过的了。旅程帮助我们忘记平日里纷繁无杂的一些事情。因此我非常乐意跟大家讲述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旅程。 我在家里开始打点行囊准备踏上这段征程。我非常激动因为我要和父母要去泰国,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地方。我真无法想象泰国是什么样子的。 我对泰国的第一印象就是刚到泰国下飞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热带,空气中的湿度和黏热刚开始肯定会让你有些不适应。我们的酒店位于普吉岛的南部。到了酒店后,我们能够感受周围自然的美丽。在道路的一侧有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在道路的另一侧可以看到碧波荡漾的安达曼海。 我们决定了暑假的头几天在惬意的海边上度过,因为经过令人疲倦的飞行后,我们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那时候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海水很暖和、很平静和清澈,甚至可以看到我们在水中的影子。那时候我有感觉世界上除了我们几个人以外没有别人存在,没有日常生活、没有城市里的奔忙。存在的只有这一时光,我们慢慢地喝着椰汁享受休闲时光。日复一日我们总感觉那么新鲜、难忘与惬意。 我们打算花一天的时间骑摩托车出去玩儿,要去深度探索一下该岛。我们花了一整天,但我们一直骑沿着海边,只能看普吉岛的一半。我们旅程中看到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当地生活的另一方面。有些人奔波于自己的生意,其他人忙别的事儿。泰国的交通超级繁忙而嘈杂。很多人都骑摩托车,这也是泰国的一大特色。 在路上,我们时常经不住诱惑停下来,要去小吃店尝一尝当地的美食。我喜欢泰国菜,因为他们在美食里将甜味、酸味和辣味都融合在了一起。有的菜实在是太辣,甚至辣得我流出了眼泪水。 我们决定了要让这段旅程更丰富多彩一点,所以我们尽量找一些少一些游客去的区域。岛上有很多陡峭的小山。 风景如画的热带丛林和无边无际的海、绵延相邻岛屿和当地壮丽的大自然都向我们打开秘密之门。我充满着无限自由的感觉,找回了自己内心的宁静。那时候我相信,除了此时、此地以外没更重要的事儿了。 要走的那一天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恋恋不舍。临别的眷恋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泰国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此地的气候、人情、饮食、传统习俗都很有特色。泰国的魅力能够让你沁入那平静舒适的境界。每当我回想起来,那次旅行总是那么让我心动,我可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一次旅程。 ...
婚姻
我们应该终止过时的婚姻传统 虽然 “婚姻”这个概念没有通用的定义,但在大多数的国家婚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婚姻确立并管理双方权利和义务,并管理父母之间以及对孩子应尽在的责任。几世纪以来,婚姻一直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作为家庭的基础,亦为两性关系的社会规范,婚姻给两性关系提供了道德观念并提供抚养孩子的足够好的环境,完整的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个性。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婚姻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这个概念历史上有过不少变化,不同社会、文化、宗教背景的人对婚姻有不同的理解。 然而,目前很多人认为婚姻是一个过时的传统,认为我们应该将其废止。比如说,依据美国的调查显示,百分之四十的受访者 (超过2500人受访)认为婚姻是一个概念属于过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它。另一方面,30年前一份同样的调查显示,只有11%的美国人认为婚姻是过时的传统。其他国家也有相似的情况。婚姻观念正在陷入重大的危机,因为婚姻不再起着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终止过时的婚姻传统。 这里有几个原因。在当今社会,婚姻中没有像以前一样的经济需要,所以结婚不再成为必然。数个世纪以来,婚姻给人以机会存活。社会角色有严格的划分: 男人养家,在大多数情况下,女人则带孩子啊,干家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婚姻是一种经济角色的安排,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的局面。成年子女都应赡养父母。但是现在,这样的社会联结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十分必要的了,因为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给每一个人机会过上一种完全不需要依赖别人的生活。在现代世界中,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被视为很重要的价值理念。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承担婚姻中必须面对的责任。 女性不再把她们的日常活动限制于家务角色,在大部分国家女人结婚之前往往先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也大家为何越来越晚婚的原因。 传统价值早就衰落了。性革命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变得更自由,所以越来越的多人愿意选择未婚同居。显然,这早已不适用于受道德原则和宗教观念管控的传统的社会。在大部分国家我们都能看到宗教和传统价值的危机。大多数年轻人不再认为婚姻是一个铁铸的套子,因而离婚人数不断攀升。在美国, 18岁以下孩子的中有29%的人或出自单亲家庭,或他们的父母已离婚后但继续住在一起,或者他们父母从来没结婚过。 此外,有另一个现实印证着传统婚姻面临着危机,这就是同性恋运动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11个国家、美国的几个地区、墨西哥和巴西同性恋婚姻已经被认可。虽然这个问题仍在经受着广泛争议,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传统婚姻已经过时了,不再满足社会需求。婚姻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它已不再不符合价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现代的生活标准。我们应该终止过时的婚姻传统或至少应该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更广义的社会联结关系。 参考书目 The Dating Dope. Is It Old-Fashioned to Believe in Marriage? 2009年8月26日 http://www.thedatingdope.com/is-it-old-fashioned-to-believe-in-marriage/ Shanley, M. L. Should States Abolish Marriage? Debate Club. Legal Affairs 2005年 5月 16日http://www.legalaffairs.org/webexclusive/debateclub_m0505.msp Berry, W. Is Marriage an Out-dated Concept?http://www.selfgrowth.com/articles/is_marriage_an_outdated_concept.html Magnus Hirschfeld Archive for Sexology. History of Marriage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http://www2.hu-berlin.de/sexology/ATLAS_EN/html/history_of_marriage_in_western.html Marriage.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riage ...
电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摘要 本文研究人类心理因电脑技术而产生的变化。在本文中我们展开了基于网络来源的调查,包括报纸、杂志、视频及百科全书。得出的结论能帮我们制定更有效策略把计算机的使用集成到人类的思维领域。 电脑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变化。电脑技术几乎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如商业、工业、教育,也影响了私人生活。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得商业、制造业、通信业等领域产生了变化。电脑技术转化能力跟本地体现在的重塑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电脑能运行无数的程序,帮我们减轻大脑负载信息的负担所以它成了个人数字助理。富人和商界人士配备的秘书和执行助理总是会提醒你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儿。这样一来,这些使用电脑的老板们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更重要的任务。电脑帮助减轻记忆负担,腾出精力给我们更多发挥创造性的机会。电脑能执行单调死板的任务,以给人们发展创新性思维的机会。 此外,这些不可思议的机器具备连接互联网的功能,有了网络就可以查看各种信息来源,如百科全书、报纸、杂志。这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并能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电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寻找特定信息的时候我们会在网络上看到好多相关资源,因为电脑让我们坐拥比以前丰富和强大好多倍的信息来源,这个庞大的数据库在帮助我们对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方面功不可没,并能针对好多问题以新的逻辑提供全新的解决方式。 在线社交网络的可用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促进了人类精神的重塑。社交媒体等于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社交媒体增进了创造能力,尤其是人们推介自我的能力。以前,为了交流,人们不得不登门拜访。而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却可以与来自各个国家的人说话。电脑帮我们极度的拓展了交流的方式,而以前我们都局限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同时也让商务领域的沟通取得了巨大的翻新。 我们以往习惯的老式的操作顺序因为受到电脑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比如说,以前如果要写信的话,我们一般要首先买信封,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此外,开始写之前,应该考虑好要学什么内容,准备自己的想法。现代的计算机用户不需要做上述的准备,你可以打字,想什么就写什么,可以随时删除错误的东东或进行修改。完事儿之后,用户可以用电子邮箱或即时通讯软件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 电脑应用软件使人们的大脑工作起来更专心,迫使我们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培养逻辑性的思维。在许多情况下,电脑帮我们发挥迅速做决定的能力,而且能够使思维更有灵活性。计算机技术使人们在生活中拥有更多各种各样的机会,也让人们行动更有效。同时,也多亏了电脑我们可以做出各种个人选择。选择是自由意志的基础,这也是人类拥有的最伟大的心智能力。 参考书目 Turkle, S. (2004). How Computers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2013年 3月21日 取自http://chronicle.com/article/How-Computers-Change-the-Way/10192 Thompson, B. (2008).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2013年 3月21日 取自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7459182.stm Oswald, E. (2011). Google is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Say Researchers. 2013年 3月21日 取自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35757/researcher _google_is_changing_the_way_you_think.html TTVRewind. (2011年 1月1日). (1of5)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Giant Brains. 2013年 ...
我学习写作的心路历程
许多人以为写作跟吃饭一样简单,其实是因为这些人从来没正儿八经写过几篇文章。其他人把写文章比作算数或者是科学,我相信他们当中绝无任何人跟我一样参加了一年半的写作培训班,这一年多我感触到写文章还真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儿。与算数和科学不同,写作是一门艺术,上其他课程的人专心于陈述的事实或引用数目字,但写作的话你必须能够表述你的创意。 想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话,每次写文章的时候,作者需要具备足够多的新观点。 我在大学里的上写作班的时候,我面临过许多挑战。我相信全世界学写作的同学也遇到类似的困难。不过,虽然有些困难,最后我还是毕业了。总的来说,最主要的挑战是找到新的观点或者说创意。作为想靠写作来混饭吃的人来说,创意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总是对作者寄予厚望,要么希望看到新鲜的情节、独特的写作风格要么就是能看到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应该尽力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算数和科学侧重于学习并运用既有的理论和计算方式,而写文章却更取决于作者的创造力。 作家遇到的另一种挑战是自我表达的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人常常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思想,但无法找出合适的辞句来进行表达。比如说,一个人要描写的是情感体验。这真是一个颇具套挑战性、有时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作者应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自身那样的情感体验,或者给读者解释特定现象对故事主人公产生的影响多么大。只有一些作家能够找到合适的语言准确表达想法并清晰地解释特定的现象,看这种文章的时候读者能成功体验所描写的内容。 任何一次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创作过程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如果作者使用的不是母语。如果这门语言不是母语的话,为了掌握好它需要花较长的时间。这也难怪,跟使用母语进行创作的人比起来,使用外语获得成功的作者是很少见的。作者需要精通语言,也应该有优秀的技能,都是为了使用正确的语法、找出最合适的词语和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作家没掌握语言的话,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此外,还有一些作家会遇到的困难,比如说信心不足。没有自信的作家不断地怀疑自己写出来的玩意会不会跟自己的初衷相契合。这些人害怕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绪。有些作家以写作自娱,他们害怕自己不能吸引读者。然而,如果选择正确的焦点和动机,也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和挑战并成为成功的作者。付出足够努力的话,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取得成功,我相信这是事实,因为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
关于创业
创业的时候什么更重要: 资金还是创意? 介于目前的经济状况,企业家进行创业是常见的现象。随着技术的革新、经济竞争的全球化、教育和蓬勃发展的行业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经济情况也一路看好。因此,基于目前经济情况,创业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儿。 然而,创业也并不是容易地事。为了给你的业务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必须亲身经历这许多复杂的和神秘的过程。打定主意一心下海的人应该问自己: 哪一方面更重要------资金还是创意? 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意,刚起步的时候都需要很好的构想。创业不是简单的埋头苦干而已,关键在于选择好商业构想。下一步应该把构想发展成产品或服务,要考虑到其特点、优势、市场机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如果不创造点子的话,就无法创造财富。培育业务理念想是走上创业之路的最初阶段。如果你能够想出一个优秀的构想,你的创业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首先需要千思万虑,然后才能选择几个不错的能导致新发明出现的构想。不少商人失败在他们的生意上,因为他们忽略或不愿意专心于创意构想的过程。 每种生意都需要有备用资金,这是创业的关键因素,没有钱就无法实现你的商业计划。金钱也是扩大思想范围的工具。企业营运者每天都应该做出决定。资金影响到企业家做出的几乎每一个决定。 说起生意,有人会说资金永远是生意离不开的一部分,这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钱也是开始创业的关键元素。资金是生意的动力。如果有资金,你产生的商业构想将能够付诸实施。不过,在光就创业来说,哪个元素更重要?资金还是构想? 其实,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最不用担心的事情就是金钱。如果你能够掌握商业构想就能稳操胜券,这样的话你最可能会快速累积财富。开始创业之路的时候,可以向借贷公司借钱,如果你选择的生意能确保巨大收益,那么对你来说归还借款并不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成功的商业计划将吸引企业投资,他们会愿意为你的生意进行投资。此外,一个有前途的商业计划将吸引商业金融者。因此,在开业过程中,获得资金不是复杂的步骤。 根据你的兴趣来创业。如果你选择最合适你才能和能力的业务领域,那就并不一定需要获得启动资金。你的决心和技巧也能作为你的资本。 如果你有资金,但没有足够特殊的商业构想,这会导致浪费大量的金钱。但如果你有正确的构想,米米自然来。 参考书目: http://www.guardian.co.uk/money/2009/sep/19/starting-a-business http://smallbusiness.chron.com/importance-funding-business-59.html http://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217368 ...
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就是你的所想、所说和所做的和谐统一”。这是在世界各地常说的圣雄甘地关于幸福的一句名言。很多人试图从心理学,哲学,生物学和宗教学角度来定义幸福。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下来自各个领域的对幸福感的定义。 根据戚颂安·蒂斯特修女认为幸福的衡量标准不在于享有多少成功,而在于应该获得到的质素(Chittister, 2011)。在当今时代,人们认为幸福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获得了方便和舒适才会感到幸福。在物质社会,不少人相信幸福是可以用金钱购买的。幸福和快感这两个词经常被弄错,其实分出这两个概念的能力十分重要。快感是一种临时的愉悦感,虽然有些情况下令人错觉是种天长地久的感觉。幸福是由满足我们灵魂深处的经历形成的,是一种全面的满足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对幸福感的感觉都不一样。许多研究试图找出表征幸福感的共同点。积极心理学理论显示,如果人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有坚实的社会关系、参加挑战性的活动并有归属感,他们就会感到幸福。 人们也已经开始研究宗教信仰与幸福之间的联系。佛祖教导我们,根据佛教为了作为幸福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克服各种形式的渴求。柯思敏和拉克曼(1993) 进行的一项调查(引用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调查显示信仰宗教的人比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深度笃信宗教的人往往对日常生活感到满足、不吸毒,而且他们一般是有着较强动力的人。 人们描写幸福感的时候说,幸福是有份好的工作、能够负担得起愉悦的生活方式以及成功的婚姻关系。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很幸福如果他能够参观慈善机构或陪家人和朋友们去度假。 下面有六个追求幸福的组成元素: 体育锻炼 保持健康是追求幸福的主要元素。体育锻炼有利于提升自尊、远离消极的想法并有利于保持健康。 感激之情 珍惜生活中的小事儿。对我们拥有的一切怀有感激之情能使我们认清楚自己并帮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 简单质朴 人们通常在质朴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而非敛聚财富、获取功名。 活在心里 包括宽容大度、开怀接受。有的时候需要像孩子一样看待生活。 控制思考 思考会使人实现。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积极思考的能力,真的需要注意我们允许自己思考哪些事儿。 积极性 当我们冷静并积极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幸福感。在此时我们发现内在自我、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 幸福感是抽象的现象,可以以各种方式来解读。然而,我们真正的幸福感不是可度量的。这是一种让人充满感恩和满足的情绪。我们能不能体验幸福感完全依赖于自己的选择,只要渴望体验到幸福感,就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 参考书目 Chittister, J. (2011). Happiness. Grand Rapids, Mich, W.B. Eerdmans Pub. Co. Pick the Brain | Motivation and Self Improvement (2008). The 6 Components of a Happy Life – Pick the Brain | Motivation and Self Improvement. [网络来源] 取自: http://www.pickthebrain.com/blog/the-6-components-of-a-happy-life/ [访问时间: 18 Mar 2013]. ...
“时尚”潮流
“时尚”潮流: 让所有人看起来千篇一律 概要 不少人碰到过这种尴尬的情况,比如说,有的时候无法看出两人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如果这两个人离你距离比较远的时候效果特别明显。比如说,如果从南美去到欧洲,讲句良心话你可能会遇到一个看起来跟你在南美的时候看到的实在是差不多的人。到底什么让人们看起来一如此相似呢?研究表明,时尚与时装影响每个人的外貌,时尚在定义个人身份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服装与社会地位 个性与服装是紧密相关的。服装展示、表达并形成个性,服装能够把个性与物质现实连在一起。用服装可以研究在现代文化形成的个性和其改变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外表相似的人属于一个社会阶层。同一类的人经常互相模仿,结果穿的衣服一模一样。此外,人们的穿着不同的着装其实是在宣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外貌样式经常是人的个性的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原型,指的是身体方面,如皮肤、体形、头发结构 (Barnard, 2000)。其也包括服装和整洁仪容。由于服装和仪容容易改变形态,我们很难通过服装和仪容对人进行判断。 着装的原则和要求 每一个人在跟他人接触的时候都会选择他/她自己想成为的形象进行打扮。运用服装来将个人的原则品味进行表达常常能够成就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着装范儿是人内在的个性与社会规范的组合: 人们的着装选择取决于首要价值、社会风貌、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的地位和其他有利于自我表现的因素(Craik, 1998)。 这样一来,着装的问题也涉及到共享身份的问题,这是个人想要并寻找进入社会视野的一种方式。一些不同类型的人之间这种现象会很普遍,结果这一点使他们看上去一模一样。 服装的象征性意义 对许多人来说,着装一般体现个人的特点,但他们希望表达的意思有的时候跟旁观者感受却不尽相同。时尚所具备的非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决定了服装体系的不稳定性。有时,着装原则取决于特定的场合,而其意义取决于个人的个性、人们的具体情况、当时的心情。着装的要求与社会差异有关系,这也是与解读者和被解读者的意见差距有关系的。服装作为一种我们直接能看到的东西,可以比较一下服装和图片或者广告。服装可以成为青年团体、各国文化代表、各国人种代表、同性恋社区代表的语言,着装能够很好的帮让人们理解他们价值和社会身份。(Barnard, 2000)。 结论 显然,时尚和时装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很大,时尚潮流能够让人们变得千篇一律。服装展示、表达并形成个性,服装能够把个性与物质现实连在一起。同一类的人经常互相模仿,结果穿的衣服一模一样。运用服装来将个人的原则品味进行表达常常能够成就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真是一个很重要便捷的方式。时尚领域的非稳定性与不可预见性常常成为着装体系的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本文讨论的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跨文化范畴,所以由于时尚现象和时装的原因,不少人看起来特别相像。 参考书目 Barnard, Μ. (2000). Fashion a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Craik, J. (1998). The Face of Fashion: Cultural Studies in Fashion. New York: Routledge. ...